聾人任中大手語研究員 冀助為同路學生化難為簡 提升學習能力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正常學生在上課時,若遇上複雜的概念或知識,則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進行消化;如果是只能依靠手語作溝通的聾人學生,學習便會變得更加困難。為推動聾人教育,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聘請聾人員工,參與手語研究及在校手語教學。
朱君毅是中心的首位聾人員工,他加入中心工作後,令他明白聾人也能闖出一片天,先後透過就讀證書課程、高級文憑,最後更成功入讀中大語言學學士,去年正式畢業。
中心主任鄧慧蘭形容,部分中學文憑試(DSE)課程包含複雜學術概念、術語,例如光合作用,中心的聾人研究員便是負責開發一套標準手語,解釋這些複雜概念,「曾經試過用4個鐘,先教到兩個概念,其中一個係『懸浮粒子』。」

Kenny(中)出生於聾人家庭,父母皆為失聰人士。(鄺曉斌攝)

曾遭歧視 對健聽人士產生負面看法

「我以前好唔鍾意健聽人士,覺得佢哋歧視聾人。」朱君毅(Kenny)透過手語翻譯員向記者表示,自己出生於一個聾人家庭,父母皆為失聰人士。在特殊學校成長的他,一直生活在聾人圈子之中,過往在打籃球時,亦曾試過被健全人士侮辱、指罵,雙方甚至因而大打出手;在各項因素影響下,因此萌生針對健聽人士的負面看法。

Kenny現齡38歲,曾任職地盤工人、印刷工人等基層工作,坦言從來沒有想過可以讀大學;當他經朋友介紹,入職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後,其生活、想法開始出現轉變,「我嚟面試先至發現,原來都有健聽人士識得手語,而唔係對住我講嘢。」

Kenny希望可改變聾人「只能做基層工作,養活自己便足夠」的想法。(鄺曉斌攝)

在中心工作期間,Kenny再次進修,先後修畢證書課程及高級文憑課程,2014年更成功入讀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學士課程,2017年順利畢業,然後再重返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協助研究。

冀透過研究 改變聾人只做基層工作的想法

經歷3年的學士課程,Kenny表示,雖然課堂期間會有手語翻譯協助,但由於手語的理解過程相對較慢,因此學習會較吃力。他由此領略,健聽人士及聾人的學習存在差異,期望將來能教授手語,以及繼續進行手語研究,甚至希望可改變「聾人只能做基層工作,養活自己便足夠」的想法。

Kate(左一)利用工餘時間進修,在去年入讀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兼讀制學士課程。(鄺曉斌攝)

張珮賢(Kate)現齡27歲,小學至中學都是在聾人學校就讀,中五畢業後曾到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讀會計文憑,但由於沒有手語輔助,以及講課速度偏快,因此非常吃力。

在朋友介紹下,Kate最後選擇加入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到小學協助進行共融教學,以手語教授4至5名聽障學生。她形容,當時的教學體驗令其大開眼界,並下決心要繼續當一名老師。

為了達到目標,Kate利用工餘時間進修,在去年入讀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兼讀制學士課程,每星期有3晚需要上課,「有時都覺得幾攰。」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的鄧慧蘭說:「聾人其實需要一個機會。」(鄺曉斌攝)

冀擔當老師工作 為學生帶來更好前途

然而,Kate作為過來人,她希望透過擔當老師這項工作,為聽障學生帶來更好的前途,透過共融計劃掃除健聽人士及聾人之間的隔閡,減少雙方誤會。正因為這個理想,成為Kate不辭勞苦的原因。

用4小時研究手語 介紹複雜學名如懸浮粒子

身兼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的鄧慧蘭形容,中心其中一項工作,便是邀請Kenny這類以手語作母語的聾人參與研究工作,專門針對中小學、中學文憑試(DSE)熱門課程,為一些複雜的學術名詞創作手語,例如光合作用,組成手語詞彙庫或辭典,協助聾人教學,「曾經試過用4個鐘,先教到兩個概念,其中一個係『懸浮粒子』。」

聾人礙於溝通及支援問題較少入讀八大院校

鄧慧蘭指出,事實上很多聾人學生絕對有能力入讀大學,但礙於溝通及支援問題,導致本港八大院校的聾人學生較少,「聾人其實需要一個機會。」她希望八大院校應開始思考其社會責任(CSR),港府循政策角度,提升聾人獲得大學教育的機會。

(鄺曉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