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高峰會探討社會房屋供應 團體促政府主導助劏房戶解困
由特首林鄭月娥新班子牽頭的首個扶貧高峰會,將於本周六(24日)舉行,今年主題將圍繞今屆政府力推的社會房屋計劃。根據統計處最新數據指,本港約有合共21萬人、近9.2萬個住戶居於劏房。
有基層團體指,社會房屋數量杯水車薪,無助解決基層住屋難題,質疑以此作為高峰會主題,似為港府「歌功頌德」之嫌,認為長遠需引入租務管制及增建公屋,始屬治本方法;獲邀出席分享的社區組織協會則認為,社會房屋「雷聲大、雨點小」,又認為計劃需由港府主導及「孭飛」,並不能單靠發展商捐出單位。
多個團體代表即場討論
今屆政府有別往屆政府做法,積極推出解決住屋問題的短期措施,港府去年9月聯同社聯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由社聯牽頭,透過募集「良心業主」以低於市價租出單位,為輪候公屋逾3年而仍未上樓的基層住戶提供過渡房屋,提供500個單位,以供1000個住戶,入住至少兩年,部分已入伙。
以往由扶委會主導的高峰會主要以公布扶貧數字為亮點,不過,2016年最新貧窮線數字已於去年10月公布,故是次高峰會將主要聚焦社會房屋而論,據了解,相關專家及部分關注團體,包括社協、社企「要有光」及樂善堂等將獲邀出席作即場討論。
有份作專題簡介的社協組織幹事徐珮恩指,社會房屋計劃「雷聲大、雨點小」,實質受惠家庭不多,又認為港府需帶頭提供單位,而非單靠發展商供應,「政府可以考慮將政府宿舍修葺,拎出嚟紓困」,而部分非納入社聯轄下、由非牟利組織自發提供的單位,亦因經費不足受限,「一個單位裝修要十幾萬,但港府無支援修葺費用,好難吸引業主提供有關單位」。
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組織幹事李風清指,雖然住屋是基層核心問題,但是否可作為高峰會標誌性主題則成疑,「始終貧窮係一個大議題,而社會房屋只係佔一小部分」。她又指,港府拋出的社會房屋方案,雖然甚為創新,但小修小補,對解決基層住屋影響力有限,既無法影響市場,亦難以抑制租金不停飆升的惡劣狀況,她強調,增建公屋數量才是長遠之計。
團體批為地產商「漂白」
政府、社聯合作的社會房屋單位,多由地產商捐出,李風清認為,此舉猶如替地產商進行「漂白工程」,「地產商左手收人哋間屋,右手就捐返一小部分出嚟,包裝到好似做善事咁。」她又指,上述單位租期僅限兩年,脫離現實需要,「等上樓至少都要三五七年,只係住得兩年,跟住又被迫推返出嚟私人市場。」
民間不斷提出設立租務管制的呼聲,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為《財政預算案》解畫時,便曾一鎚定音,明言不會推出,認為租管對物業市場的影響未必良好,李風清則認為,租務管制有其實際需要,而《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多年來未有檢討,建議港府可「斬件式」修訂,包括規定劏房業主必須與租戶簽約,以及給予一個月租約結束通知期,「依家咩都無限制,結果業主可以隨時加租,同埋隨時趕你走。」
她又指,長遠亦冀港府將「N無津貼」恆常化及增設「3年未上樓津貼」,她又質疑本港房屋政策本末倒置,以置業為主導的思維,妄顧基層經濟困難,「點解一定要要迫公屋戶買綠置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