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李嘉誠退休】超人舊時代落幕 尋覓創業新英雄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李嘉誠上周宣布退休,「超人」終於淡出商業舞台,轉投基金會工作。他營商歷程與香港發展緊密連結,體現舊時獅子山下拼搏精神,他的退休代表過去靠地產成功的模式將進入「end game」。如今向上流動機會不多的現實下,難以引起年輕一代共鳴。在告別「超人」叱咤風雲的同時,對香港社會前路帶來甚麼啟示?如何捨棄李嘉誠舊派企業家偶像,鼓勵更多人走出來,尋找「新英雄」帶領香港,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李嘉誠數年前已宣布分好身家,由長子李澤鉅接掌自己的商業王國。(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近年香港經濟發展裹足不前,與內地尤其是近鄰深圳相比,相形見絀。如何將自己優勢發展下去,是香港需要探索的課題。李嘉誠的退休規劃或許可以帶來啟示。他上周(3月16日)在記者會一再強調,自己退休不會影響旗下企業運作與發展。事實上,他近年不少舉措,都可視作交棒安排,設法延續企業王國的生命力。

退休前完善規劃啟示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范博宏教授研究所得,家族企業會因新舊交接而使平均上市價值損失約60%。他分析,家族企業第一代都是捱苦撐過來,與「含金鎖鑰」出生的第二代價值觀或許不一樣,故此蘊藏交接危機。李嘉誠為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下了大量工夫。范博宏指出,李嘉誠善於規劃,他積極在海外投資,一來令其企業國際化及專業化,二來亦為兒子鋪路,盡力避免本地大家族常見的家產繼承風波。

李嘉誠數年前已宣布分好身家,由長子李澤鉅接掌自己的商業王國,次子李澤楷則獲一大筆金錢開創個人事業。他形容這個安排皆大歡喜,兩名兒子將來繼續「有兄弟做」。觀乎李氏兄弟的行事作風,李嘉誠這項安排顯然也經過思量,李澤鉅輔助父親管理企業30年,營商作風保守穩健,符合李嘉誠一貫強調的「發展不忘穩健」的營商原則。李澤楷則顯得更具冒險精神。對兒子知人善用,體現了李嘉誠過人之處,也把兩人或會引起衝突的地方減到最低。減少內耗,達成共識,順應世界浪潮發揮優勢,分化的香港社會也等待這種景象。

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獲一大筆金錢開創個人事業,兩名兒子將來繼續「有兄弟做」。(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歸根究柢又係土地問題?

刻苦耐勞的拼搏精神、無比精明的投資交易眼光,構築了李嘉誠成功事業的基礎,這些特質也被視為造就香港經濟輝煌的因素,歸結為「獅子山精神」。李嘉誠白手興家,激勵許多人打拼奮鬥,在叢林規則式的自由主義經濟體系下追逐財富。然而,隨着香港經濟走向僵化,貧富懸殊成為結構性社會問題,「最自由經濟體」不再是吸引年輕一代的光環,對社會資源分配公義的訴求取代對成功商人的崇拜。年輕人把生活困境歸罪於資本家強取豪奪,李嘉誠首當其衝。

《遠東經濟評論》1981年送上的「超人」封號,成為他的代名詞。(圖片由長實提供)

李嘉誠的商業王國深入香港人的衣食住行,以致許多人覺得生活在香港,無異「為李嘉誠打工」。港人對李嘉誠又愛又恨,仰慕者親切稱呼他為「誠哥」,《遠東經濟評論》1981年送上的「超人」封號,成為他的代名詞;另一邊廂,小市民深惡痛絕的「地產霸權」也與他畫上等號,每當颱風過門不入,咒罵「李氏力場」的聲音在網上一呼百應。

安居樂業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地產霸權反映港人生存與發展空間受壓迫。李嘉誠宣布退休時亦坦言,樓價與市民收入脫節,有需要建造更多公屋居屋。不過,他並不認為自己要為地產霸權負上責任, 2013年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時,他如此反駁:「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並非由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在於地產商。」

范博宏認同,香港社會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是現時制度產生的土地問題所導致。事實上,香港富豪大多數固守地產生意,與香港土地政策互為因果。范博宏指出,在商言商,商家開發土地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政策的最終決策權仍在政府手中。「房地產最賺錢,為何要發展其他產業?因為地產主導,搞其他產業賺不了錢,商人便不願出錢。」

李嘉誠其實沒有說錯,香港的地產政策一直由政府主導,把帳都算到地產商身上,未必公允。地產霸權的根結在於政府並未真正發揮在土地供應方面的主導角色,任由財大氣粗的發展商予取予攜,市民基本的居住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李嘉誠不認為自己要為地產霸權負上責任,並反駁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在於地產商。(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房地產與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如此彈丸之地依靠地產作為經濟支柱,土地價值水漲船高,造成惡性循環,在香港走到新舊經濟轉型的當下,這個病態經濟結構的衝擊尤其顯著。社會共識是香港必須着力培養吸納人才以推動經濟發展,年輕人本來正是一股龐大的力量,可是在現實環境中,年輕人安居的選項只有「買樓上車」,高昂樓價卻不斷消磨他們的精神意志。

范博宏直言,香港並不缺乏人才,年輕人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富有創意,但卻被土地問題掣肘,甫畢業就要面對買樓問題,不敢貿然承受創業風險。當達官貴人試圖重新呼喚「獅子山精神」,缺乏上游空間的年輕人聽在耳裏,只會覺得像是挖苦。

范博宏認為,香港的發展環境已經轉變,上一代的成功經歷無法再複製,年輕人要在艱難環境中脫穎而出,固然要改變抱怨心態,政府也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他舉例道,中國創科產業巨頭馬雲、馬化騰等人的冒起,離不開政府政策扶植,至於特區在董建華時代曾作出嘗試,發展中藥港、科技園,但成效不大。近年有關新界棕地、閒置農地,乃至備受關注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發展爭議,在在說明香港雖然地小人多,卻非無地可用,問題關鍵在於政府是否願意在政商關係及社會之間取得平衡,大膽改變香港的產業結構。

2013年和黃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外判工人,不滿自1997年以來薪酬有減無增,展開長達40天的工業行動。(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賺到盡惹罵名 行善不落人後

作為資本家,李嘉誠從不掩飾自己「賺到盡」的心態,在退休前的最後一次記者會上,他也不忘炫耀自己為長和的忠實股民帶來了高達5,000倍回報,「冇幾多間公司做得到」。銅幣的另一面是與資本主義相伴相存的剝削問題。2013年,本港爆發大規模工潮,和黃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外判工人,不滿自1997年以來薪酬有減無增,展開長達40天的工業行動。工會組織將矛頭指向李嘉誠,一度駐紮於長江中心外,指摘他剝削勞工。李嘉誠從未直接回應這場工潮,當年發動工運的工會人士,至今仍耿耿於懷。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形容,自己與不少資本家交過手,李嘉誠是向他發出最多禁制令的人,「一傾唔掂數就出禁制令」。據悉,時隔五年,碼頭方面向法庭申請的限制罷工工人進入碼頭命令仍未撤銷。貧富懸殊滋生社會矛盾,巨富與公眾的利益糾結在所難免,若只依此評斷李嘉誠,未必全面。港人對他的愛恨,其實也隨着本地政治氣候變化而起伏,在針對他的負面評論背後,隱藏着對政府施政的不滿。

說到底,李嘉誠是憑藉超卓營商投資觸覺與拼搏精神,成就了一般人無法企及的成就。在他身上既可看到資本家貪婪的本性,也可看到企業家的寬廣視野與社會關懷。多年來他對公益事業盡心盡力。早於1980年,他已成立基金會,他形容這是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十餘年前宣布把三分之一資產撥入其中。基金會歷年總共捐款逾200億元行善,使李嘉誠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慈善家。

多年來李嘉誠對公益事業盡心盡力,早於1980年,他已成立基金會,他形容這是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圖片由長實提供)

對於慈善,李嘉誠曾形容:「假若把建立社會的責任視為與延續後代同樣重要,捐助財產就如分配給自己的兒女一樣,這是亞洲文化的重要突破;這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新希望,世界因而更美好。」香港科技大學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倩表示,華人家族企業第一代創業初期大都十分艱辛,得到鄉親鄰里各種照顧,事業興旺之後不忘回饋社會,多行慈善。她形容,慈善事業亦是家族精神傳承的重要部分。她提及到「戰略慈善」的概念,指出此種慈善不只是出錢,需要全程系統性科學性的跟進,才能起到更大的社會效用。

迎創科浪潮透視未來 

李嘉誠對名下基金會的管理運作,也可用這個概念理解。李嘉誠自言退休後要全力投入自己所設立基金會的工作,特別是推動醫療與教育。基金會靠投資套利來支援慈善工作,多年來表現亮眼,為人津津樂道的交易包括入股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與社交網絡facebook,獲利少則數倍,多則數十倍。去年他更主動透露,過去最賺錢的科技公司投資是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賺100倍至150倍」。

李嘉誠是香港少數一直投資新科技的企業家,從未入廚的他更走進廚房,烹調有份投資製造的人造蛋。 (資料圖片)

電競產業近年發展迅速,李嘉誠亦跟上潮流,去年參與電競品牌雷蛇的D輪融資,這筆投資於短短半年已賺逾兩成。眾多例子都顯示,李嘉誠不只是集中發展地產「食老本」,而是順應世界格局轉變而走到最前。他對科技的重視,盡顯與年紀不相符的好奇心。在千禧年代科網股爆破後,香港不少富商對創科投資敬而遠之,李嘉誠卻在此領域堅持不懈,深信創科既能帶來巨大收益,也將推動人類進步。他曾有份投資的JUST(前稱Hampton Creek),以製造「人造蛋」打出名堂,從未入廚的李嘉誠曾走進熱廚房,與總裁Josh Tetrick一起烹調、試食植物人造蛋。對於人工智能,他也充滿熱忱,DeepMind打造的AlphaGo去年與世界棋王柯潔進行圍棋人機大戰後,他邀請DeeepMind創辦人來港向他授課。

創科投資固然是一盤生意,也反映李嘉誠的洞察力與遠見,掌握世界潮流發展所向。他曾形容:「科技世界和顛覆的模式令人着迷,它包含的前瞻價值,迫使我們用今天的角度考慮明天;用明天的視野審視今天。」退休之際,他寄語年輕人要裝備好自己,提升競爭能力,特別強調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這番話放於仍在創科路上摸不清方向的香港,發人深省。李嘉誠退而不休,以身作則教導香港政府與商界不能耽於安逸。

李嘉誠去年參與電競品牌雷蛇的D輪融資,這筆投資於短短半年已賺逾兩成。(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重新解讀獅子山精神

過往香港引以為傲的獅子山拼搏精神,至今卻成了「死做爛做」。香港中文大學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教授認為,香港要摒棄舊有的獅子山精神,並將其重新解讀為香港人口中的「執生」,意即是隨機應變,以年輕人富創新精神及創意,應對不斷變更的時代潮流。

由深層次信念改變,帶來交流交往方式的進步,再改善整個社會決策。區玉輝特別提到美國的鏽鐵地帶,該地區過往鋼鐵製造業發達,面對現時該行業衰微,必須要從舊有模式轉變過來,改變社會結構重振其發展。香港亦應作出同樣的改變,發展不能再依賴過往的模式,應留意新興市場的崛起,如中國內需發展及其開拓的國際形勢,印度、東南亞等地,發揮自身優勢,與其他地方合作共建雙贏局面。

創科如今受到政府重視,區玉輝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而且香港人擁有「靈活」的特性,優勢可以繼續貫徹。政府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才加大力度,在創科方面投放500億元。區玉輝認為,香港在創科路上一早已起步,但發展滯後,不過深圳的創科產業也是由零開始,及後穩步上揚,香港只是被過往成功經驗所局限,只要改變「食老本」思維,必定可突破限制趕上。

李嘉誠是舊香港發展的標誌。(圖片由長實提供)

捨棄舊偶像 新英雄何在

眼看鄰近地方如深圳、新加坡等地急速發展。區玉輝分析以往成功的經歷,使香港積累了深層次問題。當社會決策者重新組織發展路向,便要捨棄以往成功一套,接受新事物,但這會使人衍生沮喪心態,成為變革阻力。他認為香港發展舉步維艱,恰恰在於不願放下包袱,而社會格局改變又引發更多衝突,難以謀求共識。彭倩亦說,香港能否重新煥發生機,關鍵在於港人有沒有轉變思想,「從高地掉下來需要時間慢慢接受,才能達到合作共贏」。

區玉輝強調,十多年前的科網股爆破其實已代表新轉變來臨,以往香港着重歐美市場貿易出口,但隨着中國崛起,國際正形成以中國為主的新秩序。李嘉誠在香港面對如此世界變局之際退出商業前台,再次提醒香港人要認清現時的發展環境,轉變在十多年前出現,關鍵是港人有沒有意識到需要有作出改變的心態。

李嘉誠是舊香港發展的標誌。區玉輝指出,香港的發展並不是單靠企業家和政府推動,過往亦有一群不被重視的新興創業家,最重要是捨棄李嘉誠這舊派企業家偶像,鼓勵更多人走出來,期待跨界別的「新英雄」帶領香港。范博宏亦認為,李嘉誠退休代表過去靠地產成功的模式已經要進入「end game」。

上文節錄自第103期《香港01》報(2018年3月19日)《超人時代落幕 香港如何重塑創業精神》。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