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皇都戲院】四代「皇民」:戲院完成使命 荒蕪多年應改建
走過65年光輝歲月,北角皇都戲院近日被地產商收購,引發清拆危機。有保育團體認為,皇都戲院為難得的建構主義建築,發出聯合聲明促請將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看來葉先生眼裏,卻另有一番滋味。四代均居於皇都戲院大廈的他認為,皇都已完成歷史使命,「這份歷史印記應留在心中」。「保育不是潮流,不應人云亦云」,他認為,若市民真切關心皇都廣場的去留,就不會任由其荒蕪多年,「不該待事物就快消失才來喊保育」。
途經喧鬧的北角英皇道,電車聲叮叮作響。游走於林立高廈之間,汽車聲與人聲此起彼落。
突見一幢低座建築被高廈包圍,像「雞立鶴群」,形成一個突兀的凹陷。矮小而殘舊的建築,屋簷頂戴着六座飛拱,一個個黑框四方格的窗口,規律地懸掛牆身。建築正面塗上棗紅油漆,居中擺掛着一副巨型雕畫。日久失修,雕畫已被嚴重侵蝕,內容難以辨識。這座塵封的建築,就是屹立北角過半世紀的皇都戲院。
五十年代數十両黃金買樓
「皇都戲院1959年開幕,只有221個住宅單位,可算為當時低密度的高尚住宅。」今年24歲的葉先生,生於「皇都」,其太公於50年代以數十両黃金,購入皇都商場5樓一單位,後四代均居於此。地產商在2014年底敲門,收購物業,其家人認為價格合理,同意賣出,將於明年1月尾前遷出。
花甲舊樓乏人問津 日久失修
皇都不止戲院,光影背後,皇都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大廈沒有大門,任何人均可自由進出,底層雖有保安室,保安員卻不會查問出入大廈人士。電梯雖設閉路電視,卻不時有罪案發生。葉先生的姨姨就曾於返家途中,於電梯內遭人非禮。
大廈因日久失修,乏人管理,內裏陳舊不堪。天花漏水,走廊晦暗無燈,牆身剝落,「有如鬼屋」,葉生笑道。去年業主立案發團發起舊樓更新工程,加添走廊燈火,粉刷牆壁,重鋪缺漏地磚等,皇都大廈才保住「氣派」。
香港人無論政治,食飯都是說潮流,現在連保育亦是潮流
保育應反思本質 不應人云亦云
皇都戲院傳出拆卸危機後,掀起一群保育聲音,葉生卻不以為然。他質疑保育口號的背後,到底有多少人真切認識皇都戲院。坊間說皇都戲院早在1997年結業,「當年的戲院位置已被芬蘭浴取代」,談起戲院屋頂上的飛拱,他反問「有多少人又會因為飛拱而特地上天台參觀?」「城外」的人要保育,居於「城內」的他則認為,保育和發展之間需要衡量,「如皇后碼頭,其影響關乎全香港,保育性質較高」,他認為皇都戲院的去存只是影響大廈附近的居民,保育價值相對不大。
不該待事物就快消失才來喊保育
「保育不是潮流,不應人云亦云,」他認為若市民真切關心皇都廣場的去留,就不會任由其荒蕪多年,「不該待事物就快消失才來喊保育。」古物諮詢委員會今午加開會議,討論是否將大廈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葉生認為皇都大廈評為三級屬合理,但是否應評為更高等級就需斟酌。他表示,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每吋土地也應物盡其用。北角地點極佳,接近天后、銅鑼灣這些商業中心地帶,更應該著重發展。他建議做好土地規劃,將皇都戲院改建為實用的建築,如商業大廈或高密度住宅。
葉先生笑言,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50年代拆了部分璇宮大廈,才建構成今日的皇都戲院。時代更迭,變幻原是永恆,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他而言,皇都戲院伴隨成長,對它自會留戀。然而,他寧願將這份不捨之情存留心中,歷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