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爆滿】醫療系統壓力漸增 香港能否應付人口老化?
病床對人口比例要多少才足夠?到底香港的病床和醫護人手,又夠不夠?
翻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註),香港的病床數目由2003年的 4.5 張,緩慢下滑至 2013 年的 4 張,但仍比一些發達國家如新加坡(3.2張)、丹麥(3.1張)、英國(2.8張)、瑞典(2.6張)為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的世界健康統計報告中描述,病床密度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同一個密度對於一些國家可能已經足夠,但置於另一國家則屬短缺,須視乎當地的人口構成、疾病普遍程度等因素判斷。除了部分地區如韓國、中國、新西蘭等病床密度數字有上升,其他國家普遍有下跌的趨勢。
病床密度無固定標準 醫護標準較明確
不過,世衛對醫護人員數目(醫生、護士及助產士)則有較明確的標準,每千名人口最低的醫護人員數目為 2.3 名(按2010年標準計算),方可維持基礎醫療護理服務,全球有45個國家的醫護人員數目低於該水平,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包括尼日利亞、烏干達、乍得共和國、幾內亞共和國等。
本港食物及衛生局網站引述國際經合組織(OECD)等的數據,列出了世界不同地區每千名人口持牌醫生與持牌護士的數目。根據該網站,本港的醫生對人口比例稍有上升,由2003年的 1.6人,至2014年的 1.9人,但仍較其他地區相對為低,如英國(3.7名)、新西蘭(3.4名)、新加坡(3.0名),近年的數字與中國(2.1名)、台灣(1.8名)等相若。
本港護士對人口比例則反覆,2003年為每千名人口護士人數為6.5人,到2000年代中期一度跌至5.2人, 2014年回升至6.6人。根據統計處資料,在2008年,註冊及登記護士總人數明顯下降,是因為2005年有超過9000名護士的姓名根據《護士註冊條例》從名冊中除去。
綜合兩項數字,本港醫護人口數目比例尚未觸及危險水平,但隨着求診人數持續上升及疾病流行高峰等多個因素下,醫療系統必定會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現有的服務水平,是否可以持續?
註:病床數目只包括在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私家醫院的病床,且不包括急症室觀察病床、日間病床及育嬰病床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