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高球場】英王港督做榮譽會長 貴族樂園百年地位超然

撰文:鄭嘉如
出版:更新:

粉嶺高球場用地爭議持續,自稱「寸土必爭」的港府卻反應消極。翻查歷史,原來香港哥爾夫球會19世紀成立初期,已一直獲港英政府及港督優待。
球會於1889年由多名英籍軍官及商界上流社會人士成立,多任港督向球會撥款撥地興建多個高球場及會所,其中港督羅便臣(William Robinson)更被稱為「高球會的最佳好友」。
回歸後,港府繼續對球會照顧有加:1999年地政總署批出地契,容許球會於會址內提供會員住宿地方,審計署其後批評做法不符行會決定。
另外,早年華人鮮有參與球會,有球會成員戲稱球場內的原居民祖墳為「暗瘡」(pimples),場內亦有不少「金塔」因發球失誤被打破。

粉嶺高球場近日成為公眾關注焦點,記者翻查兩本香港哥爾夫球會官方歷史書籍,揭開這個貴族樂園過百年的歷史。(翻攝自《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T. F. R. Waters)

粉嶺高球場近日成為公眾關注焦點,記者翻查兩本香港哥爾夫球會官方歷史書籍,包括由球會前隊長T. F. R. Waters於1961年親撰的《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以及由體育記者Spencer Robinson於1989年著的《Festina Lente: 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揭開這個貴族樂園過百年的歷史。

1889年5月8日,香港報章上出現以上一則英文廣告,呼籲有興趣參於建立高球場的人士,兩日後於香港會所見面。(《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節錄)

成立初期:港英連撥數地建高球場

1889年5月8日,13名英國紳士於香港會所商討成立香港第一個高爾夫球會,把蘇格蘭的傳統運動引進遠東殖民地。13人之一的英國皇家海軍駐港指揮官以及港務長Robert Murray Rumsey被選為隊長,籌備創會事務,向港英政府申請用地興建高球場,獲同意撥出跑馬地一地皮作建高球場之用。翌年五月,球會開始舉行賽事,創會後兩年已有約100名會員。

球會的管理層不少為英軍將領、商人或官員,因此港英政府一直對球會關照有加。1898年,球會與政府商討15個月後,得時任港督羅便臣(Sir William Robinson)協助簽訂深水灣16.5畝(逾6.6公頃)地契,羅便臣自此被稱為「高球會的最佳好友」。深水灣地皮位山谷之中,背山面海,當年需乘船前往,適合女士們在郊區打球之餘,亦可在海灘暢泳、野餐和曬日光浴。

球會在羅便臣協助下,獲維多利亞女王批准「皇家」冠名,於1897年改稱為「香港皇家哥爾夫球會」(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按球會傳統,多任港督、甚至英王喬治五世,均曾出任高球會名譽主席。

1915年,粉嶺高球場曾發現有老虎。(翻攝自《Festina Lente: 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

港督梅含理批粉嶺地 會員戲稱金塔為「暗瘡」

創會數年後,港英政府一名官員因經常游走粉嶺山頭打獵,熟悉該處地勢,球會開始構思在粉嶺再建球場。球會獲時任港督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准許,從鄰近農村收得一些土地,連同官地,於1908年租得一塊可建標準18洞高球場的地皮。

1911年,粉嶺高球場正式落成。5年後球會再獲梅含理增撥地皮,在粉嶺另建一個九洞球場,後來成為今日的「伊甸場」。當時不少俗稱「金塔」的骨灰甕及祖墳竪立於球場山頭四周,被球會會員戲稱「暗瘡」(pimples),更有不少金塔因發球失誤而被打破。梅含理其後撥出5萬元資助,發放給相關家屬作移除金塔的賠償。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5萬元於1920年代足夠購入山頂白加道約2.7萬平方呎的豪宅地皮。

1923年,高球會已有近800名會員。球會開始計劃向政府申請更多土地,至1933年簽定新粉嶺地契,佔地400.2畝(約162公頃)。

粉嶺高球場內祖墳。(資料圖片 / 黃永俊攝)
從高空可見,粉嶺高球場內有不少祖墳和「金塔」,早年有球會會員戲稱其為「暗瘡」(pimples)。(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成立中期:二戰後破敗不堪 主動交還跑馬地會址

然而,因二戰戰火逼近,港英政府在二戰前夕收回深水灣球會地皮作軍事用途。至後來香港被日軍佔領,三個高球會址遭戰火洗禮,破敗不堪。香港重光後,球會重簽地契,並發行債券籌募資金,重建深水灣及粉嶺場地。跑馬地原會址則因破壞太嚴重,球會主動交還政府。

之後,球會生意蒸蒸日上,財政穩健,會員人數亦上升,令球場愈見擠擁。球會的英國貴族形象吸引愈來愈多上流社會人士加入,加上球會不再增加個人會籍,能成為高球會會員的,都必定是城中富豪名人、上巿公司主席或主要股東。球會亦慢慢由英式貴族俱樂部,變成香港政商權貴聚集地。

球會終於決定1964年停止接收新會員。後因球會打算集資擴建,於是1970年起以5,000元出售公司會籍,但求過於供,公司會籍於19年後,已升至市值400萬元。時至今日,會籍市價達1,700萬元,足足升達3,400倍

球會早期成員絕大部份為洋人,相片中只兩名華人球僮(前排左二及右一)。1909年攝於跑馬地原會址。(翻攝自《Festina Lente: History of 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

回歸後:地政總署濫批地契 明益高球會

早於1979年,行政局(回歸後改稱行政會議)決定於所有私人遊樂場地契中加入特別條件規定承租人「除了為僱員提供住宿地方外,不得使用或准許使用該地段作居住用途」。不過到了1998年,即回歸後不久,香港高球會要求容許於粉嶺高球場內為會員、其家屬及賓客提供住宿地方。到了1999年,地政總署及後於民政事務局支持下批准高球會要求,並將之納入當年批出的地契。

2013年的審計報告,批評地政總署的做法偏離行政局的決定,令香港高球會受惠,認為1999年批出的地契,應徵求行政會議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