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優質教育基金評審 教大教授疑涉一稿兩投 出版社:撤回文章

撰文:邱靖汶
出版:更新:

主要培育教師的香港教育大學,校內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江紹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涉嫌將論文「一稿兩投」,兩篇分別在2016及2017年出版的論文,相似度達六成,有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之嫌。涉事出版社經調查後決定撤回文章,強調絕不容許自我抄襲。
有不願具名的教大學者表示,不論論文以期刊或學術書發布,均有機會計算為學術著作產量,或會影響到工作積效評核。
曾任優質教育基金評審及監察專責委員會委員的江紹祥,承認「做漏咗」及收到期刊指其涉嫌違反操守,但否認涉及重複發布或自我抄襲,並稱與學校論文產量要求無關。教大回覆稱「自我抄襲」是嚴重學術指控,需涉及嚴謹學術論證,但不會評個別個案。

江紹祥多次強調沒有自我抄襲,因為兩篇文章學術性質不同,不算重複發表。(余俊亮攝)

涉事的兩篇文章由教大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江紹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聯名撰寫,兩篇論文均屬於教大資助研究項目,當中圖表相同,兩篇文章均未有於註釋相互提及。

資料如下:

 

期刊

學術書籍

刊物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譯名:互聯網及高等教育)

Emerging Practices in Scholarship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 Digital Era
(譯名:數碼時代教學研究新模式)

出版商

Elsevier

Springer Nature

題目

Affordances and constraints of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perspectives
(譯名:高等教育的學習與教學·自備工具的可行性及限制:教師角度)

Affordances and Constraints of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for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Perspectives
(譯名:高等教育的學習·自備工具的可行性及限制:教師角度)

文章
字數

4,527字

3,979字

出版
日期

2016年8月網上發布
2015年投稿

2017年

涉事的兩篇文章由教大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江紹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聯名撰寫,兩篇論文引述的研究為同一個教大資助研究項目。(論文截圖)

江紹祥為教大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持有城大電腦科學系博士學位,已發表過百篇與資訊科技及教學有關的文作,並曾任優質教育基金轄下評審及監察專責委員會成員。宋燕捷先後於英國列斯大學及香港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在成為教大助理教授前,曾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負責研究工作。

江紹祥為教大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教學科技中心總監。(余俊亮攝)

更改句式文化 兩文高達63%相似

記者把純文字的文章,以中文大學抄襲檢測系統「維誠 (VeriGuide)」核查,比對各期刊及網絡的資料後,兩者相似度高達63%,內文225句句子中有143句有相似之處。

記者再閱讀檢查兩文,發現部份內容明顯近似,不少只是句式重組(paraphasing),也有把「one」改成「1」的格式情況。例子如下:

 

期刊內容

學術書內容

例子一

Moreover, a recent study reported that students' high mobile device ownership rate by no means implies that they have a preference for, or support university BYOD strategies.

Moreover, a recent study reported that students’ high mobile device ownership rates by no means imply their preference or support for university BYOD strategies.

例子二

However, Kaptelinin and Nardi (2012) maintain that Gibson's concept of affordances is constrained to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cannot go beyond that scope to address the technology affordance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Kaptelinin and Nardi (2012) maintain that Gibson’s theory of affordances is constrained in anim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that cannot go beyond its scope to address the technology affordance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出版社Springer於德國的傳訊部回覆《香港01》,確認其「研究誠信組」及編輯人員注意到有關文章疑涉重複出版,經深入調查後決定會撤回該章節,重申不容忍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 is not tolerated at Springer)。

就一稿兩投指控,江紹祥承認自己「蝦碌、做漏咗」,但否認自我抄襲。(余俊亮攝)

江紹祥承認「蝦碌」 拒認自我抄襲

《香港01》就上述發現訪問兩名學者,江承認自己「蝦碌、做漏咗」,但否認自我抄襲:「我們未事先獲得期刊同意,(在學術書)刊登部分文字。一收到本書,便收到期刊嚴肅指控我們涉嫌違反操守。」江說,一般而言,在期刊及學術書上發布同一研究、不同程度的文章做法尋常,但事前須獲得出版社發出同意書。他稱事前因工作太忙,才未有向期刊申請,又補充明白解釋未必能讓人信服。

另一聯名作者坦言受困擾 當場滴淚

江又多次強調沒有自我抄襲,因為兩篇文章學術性質不同,不算重複發表:「如果真是自我抄襲,你會千方百計讓人覺得是不一樣,但我們兩文不論標題、摘要都非常相似,令人合理懷疑有抄襲。我哋兩位發表論文嘅數量絕對唔需要(一稿兩投),無動機去做!」江紹祥補充,指載於期刊文章的詳細分析研究結果,是正式學術發表,而書籍章節相對簡單,志於廣傳學術成果,與學校論文產量要求無關。他指事件發生後曾自行以教大的系統檢查文章:「兩文有58%內容相似,即是42%不一樣。」

至於聯名撰寫文章的宋燕捷,訪問期間一直坐於江旁邊,偶爾和應。不過至訪問末段,被問到自兩文出版以來的心情,她直言受事件困擾,忍不住當場滴淚。

教大回覆指重視學術誠信,有既定機制處理,又指校方不會評論個別個案。(余俊亮攝)

學者:學界對抄襲零容忍 以忙難開脫

雖然江、宋稱此事與學校論文產量要求無關,不過有不願具名的教大學者指,書籍章節的學術地位雖然不及期刊,但一經刊登,均可提交到校方中央學術資料庫「RICH(Research Information Core Hub)」,因此會被視為產量的一種;而江紹祥在教大的學術簡介中,亦提及書籍出版的成就。

另有科大教授指,求學問的學者對抄襲應零容忍,一般而言,如果有兩篇文章的相似度逾60%屬偏高,材料一經發布,之後相關的出版,不論性質、媒介,都應加以引述。這名教授又提到,不少學者需兼顧教學、行政與研究,的確可能「忙到甩轆」而未有先向期刊取得出版授權,但「忙」卻不可能是文章高度相似的籍口。

重複出版可被視為自我抄襲

參考涉事期刊出版機構Elsevier的指引,多種學術違規也可被歸納為「重複發布(Duplicate Publication)」(俗稱一稿兩投),例如學者將同一篇論文在同一時間向多本期刊投稿,或學者在文章被刊出後,再向其他期刊投同一篇論文,當中後者被歸類為「自我抄襲」。

教大回覆指重視學術誠信,有既定機制處理,而「自我抄襲」屬於嚴重學術指控,需涉及嚴謹學術論證,否則會對當事人造成不公及傷害,校方不會評論個別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