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宿舍.政策分析】等了又等「蚊都瞓」 青年有幾多個7年?
青年宿舍的問題,其實早已積壓多時。由前特首曾蔭權提出「青年宿舍計劃」,至今已經近7年,可是目前仍未有任何項目落成,最快也要到今年稍後。一個當年廿多歲的年輕人,如今都已經或即將步入而立之年,名副其實「等得政府蚊都瞓」。
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而年青的黃金時間就更加短暫。青年人的住屋問題,其實可以折射出政府以至整個社會是如何看待他們。如今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動困難、難以用合理價錢覓得住屋,窒礙他們實踐理想幹一番事業。但橫跨三位特首任期,政府面對一些援助青年的政策,都顯得姍姍來遲,令外界觀感他們並無認真看待過青年問題。單是青年宿舍項目的滯後,已經可見一斑。
供應少等候年期長 杯水車薪
曾蔭權於2011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本地多家非政府機構關注到在職青年希望有自己的居住空間,所以在提供青年服務之餘,也希望利用已獲政府批出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部分用以興建青年宿舍,政府會積極協助。」按照政府後來推出的計劃,那一共涉及6個項目,以不多於市值6成租金,租予合符資產和入息要求的18至30歲青年,最快的原定前年可以落成。
政府高層2011年開腔表示明白青年人的住屋需要,但最快要到5年後才完成計劃,中間沒有其他過渡措施,對一眾無法負擔高昂樓價租金的青年來說,本身已是相當久。然而,更糟糕的是到了前年,仍然未有青年宿舍項目動工,一拖再拖,要到去年5月才有首個位於大埔的項目動土,單位數目「多達」80個。
即使其他項目也全部落成了,加起來提供的宿位也只有3,000個左右。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現時20至29歲人士佔總人口約12.6%(截至去年中),這種宿位供應可說杯水車薪,說好的「積極協助」,變成一句空話。
居住問題未紓緩 輪公屋還得承受負面標籤
其實上述情況,是顯示現時政府應對整個青年住屋問題,其實是一籌莫展。按政府最新統計數字,現時21萬居於劏房的人士之中,就有28.4%是25歲以下青年;20至29歲人士收入中位數只有約1.3至1.4萬(截至2016年中),即使擁有大專學歷,收入也和高中學歷相差無幾,和現時不斷上升的私樓樓價和租金根本不成比例。
按理,市民買不起私樓,租金又過高,居屋抽不到,公屋應是他們的安全網。可是現時公屋供應嚴重不足,輪候冊上有28多萬人,平均輪候時間超過4年,一人申請者每月入息不得超過11,250元,一般有正職在身的青年很難不超過此水平。因此,不少青年人都會在18歲後就開始輪候公屋,而他們日後為免超過限額而被剔出輪候冊,寧可拒絕升職加薪。
房委會於2005年推出公屋非長者單身人士計分制,每年只有約2,000個配額予55歲以下的單身人士申請。將公屋資源優先編配予更有需要的人,理論上無可厚非,但客觀結果,就是導致一眾青年人,在這個瘋狂的樓市環境之中迷失。
根據房委會去年的內部調查,現時在非長者單身公屋申請者中,30歲以下申請者具專上或以上教育程度的佔總數73%,數字不斷上升,而以學生身份申請者更佔61%,反映即使當局設法阻礙年輕人上樓,他們對公屋的需求,仍然十分殷切。
解決不了青年問題 就去解決青年
對於年青人申請公屋,社會早就對他們扣了一大堆帽子。當年房委會推出公屋計分制,正是因為不斷有輿論批評年青人早早申請公屋只為「滿足個人主義」,而以大學生身份申請公屋,更是「廢青中的廢青」。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去年就曾撰文,提到「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有自信,將來可以幹一番事業」,指他們申請公屋是「雞鶩爭食」、「在求學時期已看扁自己」。
這是一個永恆的世代矛盾:現時年輕一代收入增長停滯,住房價格超越他們的可負擔水平,即使買到樓也變成「樓奴」,是社會客觀環境問題多於個人問題。政府明知這個問題存在,但無法解決,隨青年自生自滅,繼續向下流動。但當青年人想退而求其次住公屋時,掌握權力和資源的上一代就不予理解,抽空整個社會背景,去批評青年人。簡而言之,就是無力解決青年人住屋問題,就轉過頭去「解決」青年,污名化他們。
是否有心幫助青年 完全在乎「長官意志」
其實,政府若要立定決心處理青年人住屋問題,肯定可以做得更好,至起碼在批出土地上可更有效率。有官方背景、提供中式軍事步操訓練的香港青少年軍總會於2015年成立後,前年擊敗另外兩個制服團體,極速獲得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批出3萬平方呎的空置校舍作為總部,更火速得到3,000萬元巨款供修葺校舍。要是政府面對一眾青年人都拿出同等的效率,主動牽頭從速興建青年宿舍,現時又豈會如此滯後?
現時社會上經常有聲音說要關心弱勢社群,助他們脫離困境。但又是否有人想過,青年也是一種弱勢社群?確實,現時青年人教育程度稍高,只要「肯做」至少也有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生活狀況或許比起不少基層人士好了不少。但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絕對不是要青年人和基層市民「鬥慘」,而是任何有困難的階層都需要幫助。尤其青年政策牽涉的是一整代人的發展,將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未來數十年的路向,不及早處理,將來問題只會繼續深化,甚至演變成嚴重的政治矛盾。
青年政策取決於態度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施政報告中,77次提及「青年」二字,顯示她絕對知道青年事務的重要性,但更加需要做的,是政府要先摒棄離地萬丈的舊思維。
青年政策,實際上是態度問題多於硬件問題,並非說成立幾個組織、請幾名青年人加入諮詢委員會、推出一兩個措施,就可以輕鬆解決,而是政府有否將青年問題當成「緊急要務」,高效處理,讓這群未來社會棟樑擺脫基本生活困難,百花齊放,繼續貢獻香港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