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讚余光中為「詩神」 陶傑憶去年高雄相聚:當時他的頭腦仍清晰
台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今早(14日)在台灣逝世,終年89歲。他生前曾被本港著名作家黃維樑讚譽有璀璨的「五采筆」,梁實秋更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1年,在香港亦寫下不少著名文學作品。
香港著名專欄作家陶傑下午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憶述,40年前曾得余光中點授詩藝,他去年曾到高雄探望,當時對方頭腦仍很清晰。他又盛讚余光中的詩,「產量之豐,涵蓋時期主題風格之廣,品質之優,高於李白,堪與杜甫齊名」,認為「如果杜甫是詩聖,李白是詩仙,則余光中是詩神」。
讚余中文「博雅處窮宇通宙,典麗處曠古絕今」
一代文學巨匠余光中病逝,陶傑在Facebook專頁撰文哀悼,指「若杜甫是詩聖,李白是詩仙,則余光中是詩神」,又指40年前尚在中學階段,他曾得余光中點授詩藝,及後曾互相把作品及書籍寄給對方。直到去年底他曾赴高雄拜晤對方。他又盛讚余光中的中文,「博雅處窮宇通宙,典麗處曠古絕今」。
曾與余探討三大學術問題
陶傑接受記者訪問指,當時見到余光中健康情況不錯,雖然身型瘦削,但頭腦十分清醒,未料對方今年逝世。
陶傑又指,過去和余光中探討三大問題,包括中國語文沉醉墮落、文化亡國及文學方面的技術問題。他強調,余光中先生對他的影響深遠,認為現時的中學生若看余光中及金庸的作品,能夠學到5成已十分足夠。
余光中把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稱為生命的四度空間,生平前作品無數,更有多篇詩及散文作品被廣泛列入兩岸三地的教科書,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譜成歌曲,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內戰期間隨家人遷居香港,並於1950年到台灣定居。余教授在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後返台灣師範大學任教。1974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至1985年返台,出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病逝前擔任台灣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及聯合書院晚上發新聞稿,表示全體師生及校友深表哀悼,並向余教授家屬致以最懇切的慰問。書院指余光中對中大貢獻良多,於1974至1985年間擔任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教學與研究並重。11年間亦曾任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培養出不少日後活躍於香港文壇的出色作家。書院於新聞稿末指:「余教授畢生創作、治學,誨人不倦,於藝文,於學術,於社會,貢獻深遠;哲人其萎,範典永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