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的余光中:一枚郵票寄鄉愁

撰文:張虓
出版:更新:

「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的作家余光中病逝高雄,享年89歲。他的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於南京。1989年獲國家文藝獎新詩獎,2014年獲第34屆台灣行政院文化獎時曾經表示「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 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余光中早年因戰禍顛沛流離,卻無礙他在文壇嶄露鋒芒,1949年為躲避國共內戰轉學到廈門大學,至隔年5月來台灣之間的短短十日就發表了6、7首詩作、7篇評論和2篇譯文,展露不凡文學才情。

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

余光中與妻子曾與2014年訪問西安。(視覺中國)

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

抗戰時期余光中寄宿在學校,與父母分隔兩地,一兩周才回家一次,所以《鄉愁》與母親通信的郵票成為了關於故鄉思念經久不衰的象徵。

「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我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余光中

梁實秋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透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余光中已經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影響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