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人士入稟法院爭取更改身份證性別:不應因性別重置手術受限

撰文:文雪萍
出版:更新:

香港,亞洲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會,在五光十色、繁華喧鬧的城市下卻有一群性小眾人士抵抗着來自社會、家人傳統觀念的壓力,多年來默默爭取權益。恤短髮、身穿西裝、提着公事包的跨性別人士Henry,現時仍持有一張性別上仍為「女性」的香港身份證,或許身份證上的性別對大部份市民而言是與生俱來的,不足掛齒;然而,對跨性別人士而言,證上一字千斤重,不僅直接影響其日常生活,更代表他們是否被社會接納。
「性別重置應該按個人需要去做,唔係為張身份證。」Henry曾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性別,惟遭處方以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為由拒絕,他於今年中入禀高院,司法覆核入境處的決定,案件將於明年1月9日聆訊,冀為本港性小眾福祉一盡綿力。

Henry指,證件上的性別,對跨性別人士而言十分重要,代表着他們是否被社會接納。(盧翊銘攝)

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就《性別承認》諮詢公眾,包括是否需要就本港的性別承認議題進行立法及如何制定性別承認等,諮詢期將於本月31日完結,而工作小組的研究結果亦會直接牽涉到本港性小眾的福祉。

Henry(左一)在中學時打扮已偏向男性化,奈何就讀傳統女校時遭老師標籤他為「搞事份子」。(盧翊銘攝)

到布萊頓升學才感覺到自己被社會接納

Henry,土生土長的跨性別人士。他早於青春期發現不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在中學時打扮已偏向男性化,奈何入讀傳統女校,更遭老師標籤為「搞事份子」;加上想法不獲家人接納和支持,令他感到孤立無援,認為沒有人理解他的世界。

直至中五畢業後,他到「同志友善(Gay-friendly)」聞名的城市布萊頓升學,才感覺到自己被社會接納。

2010年進行性別重置手術

然而,對自己應為男性的想法,從沒在Henry的腦海中減退過,他於2010年在英國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包括注射男性荷爾蒙及進行了乳房切除手術,以及接受審核小組的心理和醫學評估。Henry亦獲得當地承認男性身份,獲頒性別承認證書,因此在2012年11月獲簽發的英國護照,已將性別改為男性,享有該性別上的權利。

Henry指出,鑑於目前外表與證件性別不一致的問題,故平日都不使用公眾洗手間。(盧翊銘攝)
Henry(左一)指,目前於LGBT的圈子內認識到支持自己的朋友。(盧翊銘攝)

未徹底完成手術 入境處拒絕批轉變性別

Henry指出,至今仍未接受下半身變性手術,如「切除子宮」及「陰莖重建」,主因是手術須摘除器官和全身麻醉,而其後所得的「陰莖」沒有實際生理用途,故不欲冒險。

惟返港後入境處根據現行政策,堅持他要完成整個性別重置手術,才可符合更改身份證性別的要求,拒絕其申請。

搵工遭僱主質疑性別

「最尾(性別重置手術)唔成功你係咪唔畀佢換身份證?」他質疑。Henry稱,有許多人不適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包括糖尿病及長者,倘手術失敗後更會出現不同拼發症,坦言現行政策與「活摘器官」無異,慨嘆現時不僅日常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更受到社會質疑:「我搵工畀身份證佢地(僱主)睇,都會質疑我、要個解釋。」

Henry表示,盼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可考慮跨性別人士需要求,盡快進行第二階段研究現行法例,以及立法來保障性小眾的權益,「性別重置應該按個人需要去做,唔係為張身份證。」

可樂稱,小時候曾向家人出「出櫃」,惟母親卻充耳不聞。(盧翊銘攝)

男同志剖白: 與家人的關係是我的遺憾​

受傳統觀念約束的何止Henry一人,「如果我係直嘅,我就會同屋企人關係好啲。」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執行幹事陳可樂無奈笑說。

可樂多年活躍於推動同志平權的圏子,為香港性小眾發聲謀福祉,奈何他卻無力說服家人,接受他的同志身份,「我有出過櫃,但我阿媽扮聽唔到!」

現今社會風氣較以往開放,但不代表家人會欣然接受子女的同志身份。可樂指,小時候曾向家人出「出櫃」,惟母親卻充耳不聞,更在中學時因學業壓力及家人關係變差雙重夾擊下患上嚴重抑鬱症,他感慨稱:「有諗過唔係同志嘅話,唔需要經歷呢啲野,或比較放膽同屋企人分享。」

可樂表示,早於60至70年代已有基督教團體開放支持同志。(盧翊銘攝)

宗教有責任促進社會討論同性結婚

「我有私人生活的權利!」或者與家人關係成為的可樂遺憾,但他仍在不同平台積極參與同權運動。

然而,提到同志議題,宗教團體往往會反對同志婚姻及跨性別人士,但可樂卻說,耶穌主張要保護弱勢,而早於60至70年代已有基督教團體開放支持同志,認為宗教本身有責任去促進社會對同性結婚的討論,更盼望未來可成功爭取性別承認法,保障香港性小眾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