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極度瀕危」 內地食肆訛稱桂花雀:港客每人食一打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昨日(5日)公布把「禾花雀」(黃胸鵐)的保育評級由「瀕危」,調升至「極度瀕危」級別,比大熊貓更接近「滅絕」的威脅。香港觀鳥會早前派員到內地食肆「放蛇」,發現仍有不少食肆隱蔽地提供禾花雀,員工直言「好多香港人嚟食,一個人食一打(禾花雀)」,也有食肆訛稱出售的是「桂花雀」。
一隻最貴售四十多元人民幣
香港觀鳥會指,禾花雀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非常普遍,甚至被視為害鳥,政府更鼓勵民間捕殺,直至民眾流傳禾花雀有「天上人參」般的滋潤療效,更是特殊階層對野味消費的身份象徵,令禾花雀被大量捕殺,廣東省三水市甚至曾舉辦「禾花雀節」。雖然內地其後立法禁止市民進食禾花雀,但仍有不少食肆偷偷售賣。
該會中國項目及發展經理傅詠芹表示,上月親身到三水考察,發現仍有食肆進行「枱底交易」,隱蔽地提供禾花雀,反映內地監管有漏洞及執法力度不足。她形容,食肆不會明目張膽地出售,但會暗示有「時令雀」出售,部分會訛稱出售「桂花雀」,但雀鳥被脫毛後難以判斷,另有員工稱「好多香港人嚟食,一個人食一打(禾花雀)」,並指「多數一圍枱咁訂」,即一餐已經有過百隻禾花雀被吃」。她坦言,一隻禾花雀售二十多至四十多元人民幣,對大量禾花雀被當野味進食感心痛,雀鳥生存機率也低。
觀鳥會籲勿食禾花雀 保留稻米田
香港觀鳥會在今年秋天開始於塱原進行鳥雀環誌工作,以有系統地調查禾花雀及其他農地鳥種,追蹤牠們的遷徙模式,包括時間及遷徙距離、種群數目及度冬地等。在10月至11月期間,該會共在21隻禾花雀身上戴上金屬環及彩環,並刻上特定號碼,發現禾花雀在整個研究期間穩定出現,相信其遷徙期為眾多「鵐」類當中屬較長,但未能捕獲帶上腳環的禾花雀,意味牠們停留在塱原的時間很短,亦不斷有新的禾花雀抵達塱原補充體力。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21隻有記號禾花雀中,只有6隻其後再被發現,停留日子為3至12天,相信真正停留在塱原的禾花雀數目比目測更多,且該地的稻米田是牠們的重要棲息地。他又指,禾花雀在近11年數量下跌9成,有專家估計全球只剩下6萬至30萬隻禾花雀,若情況不變,再過11年數目只剩下數千隻,希望市民不要吃禾花雀,多購買本地農產品,支持本地農業,保留稻米田。
明年訂為「國際禾花雀關注年」
香港觀鳥會將在本港與內地保育機構推行教育工作,宣傳「不吃禾花雀」,並把2018年訂為「國際禾花雀關注年」,在本港會繼續在塱原種植水稻,推廣支持本地農業,為禾花雀維持一個穩定棲息地,並已聯同其他國家的鳥類研究人員及保育組織進行禾花雀遷徙路線研究,進一步了解禾花雀生態及習性,為各國將來制定禾花雀的保育策略提供重要數據。
該會呼籲,有關部門盡快向「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申請將禾花雀列入公約附錄,以管制進出口。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禾花雀在2004年前本是「無危」物種,但其後逐步升級,14年內連升4級至「極度瀕危」級別,與中國華南虎同級,比大熊貓「易危」級別更高兩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