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微氣候研究發現 尖沙嘴彌敦道同一時間溫差逾3度
繼早前研發「智慧燈柱」監測全港微氣候後,天文台再下一城,試於九龍半島安裝33個微型溫度感應器(i-Button),分析不同天氣條件下,九龍半島的氣溫分布和變化,從而了解城市微氣候的特點。研究發現,植披、樓宇的座向、交通等因素都能影響地區氣溫。即使同位於尖沙嘴彌敦道,但不同地點同一時間的氣溫差距可逾攝氏3度。
研究團隊期望日後使用熱成像攝影機(Thermal Camera)在空中拍攝九龍半島市區的熱力分布,不排除將收集到的數據應用於城市規劃上。
每隔半公里置微型溫度感應器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聯同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研究生范文熙,於今年2月起研究九龍半島的微氣候。他們先將體積少於5毫硬幣的微型溫度感應器(i-Button)置於溫度輻射防護罩內,再將它們置於氣溫站,選址以有植披、開揚的地方為主,如九龍公園、尖沙嘴海濱花園、紅磡海濱花園等地,每相距0.5公里就有一個監測器。
陳營華指,i-Button可測溫度則由攝氏零下10度至正65度,相對濕度由0至100%。至於儀器的準確值則有攝氏5度誤差。
重慶大廈溫度低過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
研究團隊其後作多個觀察,發現風向、植披、建築物高度及交通等自然和人為因素,都可影響一個地區的微氣候。以尖沙嘴為例,團隊分別於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重慶大廈及栢麗大道設置氣溫站,收集6月5日至11日的數據,發現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一整日錄得的氣溫最高,其次是栢麗大道,最後才是重慶大廈。其中6月7日下午約4時,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錄得超過37度高溫,但同一時間,重慶大廈的氣溫只有33.5度,相差逾3度。
陳營華分析,這是由於重慶大廈阻擋了陽光照射,令氣溫站錄得的溫度最低。至於栢麗大道的環境較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開揚,接收的日照理應較多,為何氣溫反較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為低?陳營華認為,這是由於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車流量多,推高該位置氣溫所致。
西風吹起時 海傍不一定較涼快
另一影響微氣候的因素是風向。一般而言,海邊較涼快。但天文台5月12日記錄的數據剛剛相反。天文台當下午錄得氣溫32.4度,尖東雖然近海,但錄得的溫度反而達32.8度,比天文台更高。何解?原來當天吹西風。陳營華起初亦對結果感到詫異:「我起初以為,尖東近海吹西風沒有問題,但氣溫竟反比天文台高。」陳營華指出,是次例子正正體現東西風的不對稱性,影響微氣候。
陳營華表示,是次研究是「小試牛刀」,盼可令市民意識到有哪些因素影響微氣候。至於所收集到的數據暫時不會完整公開,但不排除日後可應用於城市規劃上。
微氣候是指小範圍的環境受到周遭環境影響,而與大氣候出現分別。城市微氣候的尺度十分細小,在1至100米內都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