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普通科門診新基準 診症時間8分鐘 前線醫生直斥無可能

撰文:朱韻斐 陳芷昕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每年提供近600萬個普通科門診診症,但每位病人獲得的診症時間長年被指太過短。雖然自2014年起設8分鐘診症時間基準,「實施」3年後,有前線醫生仍直指無可能,自己1小時就被公院編排看10個症,平均每個症只有6分鐘時間;他認為若要達到基準,最少增加20%人手。
有港大教授則指,即使做到8分鐘亦未如理想,有國際研究指出診症時間若少過10分鐘,或增加病人覆診的機會,最終浪費病人金錢和時間。

政府指醫管局2014年起規劃新增服務時, 以8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 改善幅度達兩成。(資料圖片)

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2015-16年度公立醫院共提供598萬個普通科門診服務人次,計算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後,更達627萬人次,但每位病人獲得的診症時間往往被指過短。食物及衞生局今日(1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約10年前2008年時,平均診症時間約為6.7分鐘, 2014年起規劃新增服務時, 以8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 改善幅度達20%。

診症時間8分鐘? 前線醫生:冇可能!冇呢回事!

但有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前線醫生向《香港01》指,「冇可能!冇呢回事!」,以現時人手沒有可能做到8分鐘基準。他說,每天早上9時至下午5時,扣除食飯時間的7小時內,往往被編排看70個病人,即1小時就需要看10個症,平均每個症只有6分鐘時間。該前線醫生指,如果有病人需要更長的時間照顧,唯有自行加班處理。他以自己部門的情況估計,最少要增加20%人手,才有機會做到8分鐘的基準。

政府指醫管局2014年起規劃新增服務時, 以8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 改善幅度達兩成。(資料圖片)
黃志威說,「唔夠時間處理病人,病人要再返去覆診,令整體診症次數增加,同時是浪費病人金錢和時間。」(香港大學醫學院圖片)

港大學者:診症時間過短增病人覆診機會

香港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副教授黃志威醫生,引述曾有國際研究指,門診診症時間若少過10分鐘,就有機會增加病人覆診的機會。黃志威解釋,研究發現病人求診很多時並非單一病症,有1至5個病症或問題不等,平均每人就有2.6個病症或問題,例如有長者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頭暈和睡眠問題,診症時間不足是逼令病人再次求醫。

黃志威說,「唔夠時間處理病人,病人要再返去覆診,令整體診症次數增加,同時是浪費病人金錢和時間。」黃志威指,普通科門診中簡單的病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較複雜的個案或需要逾20分鐘。

彭鴻昌:應全面提升普通科門診的服務範圍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需要持續監察8分鐘基準是否合適,包括是否足夠病人陳述症狀、醫生理解、診斷和治療病人。彭鴻昌續指,不少病人都反映每次看醫生時只能看一個病症,如有兩個病症就被要求分兩次輪候,他認為應進行改革為病人帶來便利。

彭鴻昌續指,目前需要由專科醫生轉介病人接受超聲波、磁力共振、造影等複雜檢查,普通科醫生只能轉介病人看專科醫生。彭促醫管局提升普通科門診的服務範圍,讓普通科醫生都能轉介病人做複雜檢查,免卻他們在專科門診冗長的輪候時間,以免病症愈趨嚴重才能獲治療。

私家醫生亦未必能做到8分鐘基準

香港醫學會會董、私人執業家庭醫生鄭志文認為,公立醫院將基準訂在8分鐘,計及病人出入醫生房及醫生寫病歷等時間,前後加起要約10分鐘看一個症,即5小時30個症,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配合才能做到,反問「咁其他症邊個睇?」鄭志文指,較繁忙的私家醫生1小時可能看10個症,都未必做到8分鐘。

鄭志文以自己為例,診症時間大有不同,如輕微癬患的患者覆診能在1分鐘內完成;複雜至新診斷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向他們解釋病症、教食藥、教「篤手指」量血糖等,或遇上患情緒病的患者,診症時間能長達45分鐘,有時需要由護士請後面的病人再等候,或者幫新症病人再約時間見面。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