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拆局】林鄭房策雨露均沾 28萬輪候公屋戶獨憔悴
特首林鄭月娥明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料會宣布重建置業階梯、並落實以資助置業為主導的新屋屋政策,同時又有多項針對過度性房屋措施,協助基層家庭;惟觀乎已披露的資料顯示,現時面對住屋困難最苦、蝸居斗室正等待上樓的一群,卻未能有最直接的得著;在無再額外增建公屋的大前提下,林鄭無疑只是「梁規林隨」,接近28萬個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依然是房策向置業傾斜的大輸家。
林鄭新房策最大亮點,肯定是港人首置上車盤,但值得留意是這項資助房至計劃對象,是入息介乎5.2萬至7.2萬元水平、供樓負擔能力猶在居屋申請者之上的中高收入夾心階層家庭,無疑他們置業需求殷切,惟因首置上車盤轉售限制勢必比居屋嚴苛,務求減低物業升值及轉售潛力,這樣的安排難免影響對受助者申購的吸引力。
增綠置居零和遊戲
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相對月入5.2萬至7.2萬元收入的家庭,月入不足2萬元,連綠置居、居屋也買不起的基層住戶,為他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要,是否更為重要?公共資源緊絀,尤以房屋供應為甚,政府分配資源考量,又是否應有緩急、優次之分?
另一方面,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中,提出會增加綠置居,讓更多公屋設計的單位予公屋戶認購,藉以鼓勵騰出其原有單位,加快公屋流轉,但其實純粹是數字遊戲,公屋供應無任何增長,而平均輪候公屋時間至今年年中已升至4.7年,主要受供應量不足影響。
公屋資源未見在林鄭新房策中有所增長,但政府卻找到土地興建首置上車盤,對輪候多時仍未上樓的基層住戶,可謂情何以堪呢?
曾蔭權任期末提公屋承擔
「梁規林隨」或許尚叫客觀一點的評論,說得難聽卻可以是林鄭月娥對待輪候公屋人士,連曾蔭權及梁振英2.0也不如。曾蔭權在任特首7年,最大敗筆是縱容地產霸權,無領導政府積極拓展公營房屋土地供應,連建公屋土地也只是僅需滿足平均3年上樓目標,直至他在2011年10月宣讀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時,才再提及「公屋興建的長期承擔」:
「根據房委會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未來五年共有約七萬五千個公屋單位落成,亦即平均每年有一萬五千個。加上每年收回的單位,預計這建屋量目前可以維持一般輪候冊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約三年的目標。這是政府重要政策,令社會和諧穩定,政策絕對不會改變,若將來需求有變化,會就建屋量作適當調整,以保持此目標。」
林鄭不提額外增建公屋 比梁振英更差
重新確立增建公屋的迫切性,接替曾蔭權的梁振英做得更明顯,他在首份施政報告便提及「在2018年起的5年內,公屋的總供應以至少100 000個單位為產量目標」;「房屋署會加強取締濫用公屋,加上租戶自願遷出,每年平均可淨『回收』約7 000多個單位,加上約15 000個新單位,每年可供編配的單位超過22 000個」。
縱使梁振英及後提出成立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及後更提出未來10年的公營房屋目標為28萬個單位,但至去年底確定可供應量僅23.6萬個單位,與目標相差4.4萬個單位。
現時公屋建屋量大落後,林鄭政府上任逾百日從未提及如何補救,觀乎她的競選政綱及政府近日放風所見,今次施政報告提及再額外增加公屋供應機會不大,至年底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建屋進度,距離公營房屋建屋目標的數字,更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施政報告料會提出多項針對解決劏房住戶困難的過渡性房屋,無疑是比梁振英有所改進,但最水深火熱的一群、接近28萬個苦候公屋的家庭,幾可肯定是今次施政報告的大輸家,公營房屋的「無米炊」的深層次矛盾,似乎無改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