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一念無明》 照顧精神分裂女兒 母壓力爆煲患抑鬱
精神分裂症不單對患者造成困擾,更隨時影響照顧者情緒。彭女士的妹妹30年前確診精神分裂,母親更因長時間照顧而壓力「爆煲」患抑鬱症。她表示,由於妹妹食藥後出現流口水、手震等副作用,故害怕他人得悉妹妹患病。
事實上,不少患者家屬亦面對同樣處境,有組織就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顧者進行調查,發現病人照顧者壓力甚大,患者「拒絕覆診」、「拒絕服藥」和「不理解患者的病徵」為3大壓力主因,甚至引發衝突。當中,有三分之一受訪照顧者因而辭工、失業,甚至離婚。
彭女士的妹妹30年前患上精神分裂症,母親更因長時間照顧她而患上抑鬱症。她表示,妹妹時常出現幻聽,不單常自稱聽到已故外婆的聲音,甚至聽到家人取笑她肥胖。由於家人不理解病情,使雙方溝通變困難,感情變差。她續指,由於妹妹有自殺傾向,彭女士聽到公司電話響起便非常緊張,憂心妹妹出事,「當時我不敢與朋友出街,有時間都想睇住佢。」
彭女士的家庭原來是不少精神患者家屬的「寫照」。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明愛全樂軒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早前委托樹仁大學就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顧者面對壓力作研究,並於本年7至8月期間以問卷訪問454名精神分裂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照顧者,了解他們面對的壓力。
調查發現,78%照顧者感到憂慮,逾4成受訪者更減少與外界接觸或失眠。當中,18.5%要辭職或轉為兼職工作,7%因而失業,另有4.6%因此離婚或失戀。此外,14.8%照顧者需照顧患者21年或以上,更有25名受訪照顧者需同時照顧2名精神分裂症家人。
憂心他人目光 不敢與患者上街
彭女士表示,當初得悉妹妹患病時「晴天霹靂」,更對精神病有謬誤,常以為患者會「斬人」或「打人」,直到妹妹患病才對此病加深了解。由於妹妹食藥後出現流口水、手震等副作用,故憂心他人目光,不敢與她上街。妹妹服藥情況混亂,常忘記服藥,床上或椅子常發現藥丸,甚至因延誤療程而病發入院。
建議改用第二代長效針劑
為減少服藥次數及副作用,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王明爍建議,政府應在下個財政年度增撥資源,使患者轉用每4星期一次或每12星期一次的第二代長效針劑,透過減低用藥次數,減少患者拒絕服藥的機會,加上第二代長效針劑的副作用較少,有助紓緩照顧者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