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院舍:照顧員老化 年青人「捱唔到」 青黃不接

撰文:羅卓敏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將於下周三(11日)公布,其中一項重點是安老政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表示,本港將於10年後遇上「高齡海嘯」,對安老照顧員、家務助理需求大增;然而,從搗碎食物、餵飯、沖涼、換片,起居照顧員從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有安老院舍負責人直言,年青人「捱唔到」,未正式上班前已因搬家、升學等原因打「退堂鼓」;過去4年雖然成功聘請兩名20多歲學員,但最終無人完成課程畢業;而現時6成半照顧員已年屆50至59歲。面對照顧員老年化問題,院舍負責人卻認為輸入外勞無法解決核心問題,認為應提升照顧員薪酬及人手比例,增加專業度與認受性才是問題重心。

起居照顧員亦面對老年化問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長者核心業務、長期護理服務總主任周樂明表示,約65%照顧員已年屆50至59歲。(張浩維攝)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轄下3間安老院,合共入住180名身體機能被評為中度至嚴重缺損的長者,起居照顧員需為長者搗碎食物、餵飯、清理大小便等。參與社署啟航計劃 至今未有學員成功畢業

照顧長者工作不容易,有時更需由兩人扶抱長者沖涼,然而照顧員亦面對老年化問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長者核心業務、長期護理服務總主任周樂明表示,約65%照顧員已年介50至59歲,40歲或以上亦佔逾8成,多年前已意識到問題,2013年參與社會福利署推出的「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期望吸引年青人入行,惟至今近4年,從未有學員成功畢業入行。

周樂明直言不少學員「捱唔到」,未正式上班前已因搬家、升學等原因打「退堂鼓」。(吳鍾坤攝)

周樂明表示,參與計劃的學員第一年擔任起居照顧員,第二至三年擔任保健員,直言不少學員「捱唔到」,未正式上班前已因搬家、升學等原因打「退堂鼓」,真正上班僅2人。有學員工作兩年亦放棄取得證書

數最深刻的片段,周表示是一名20歲的女學員,照顧老人家細心,工作表現不錯,但與其他年紀較大的同事相處困難,即使院舍與合作機構共同挽留,女學員工作近兩年後亦決定辭職,放棄取得證書。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表示,本港將於10年後遇上「高齡海嘯」,對安老照顧員、家務助理需求大增,輸入外勞是「無可避免」。(資料圖片)

年長者照顧更年長的人,又難以吸引年青人入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表示,本港將於10年後遇上「高齡海嘯」,對安老照顧員、家務助理需求大增,輸入外勞是「無可避免」。照顧員以人為本 外勞未必能解決問題

然而,周樂明認為,起居照顧員是以人為本的行業,同事為求與長者溝通,特意學福建話、潮州話等鄉下話。她指出,現時若輸入外勞,政府現時配套明顯不足,除住宿問題外,語言亦是重要問題之一。

周樂明表示,現時若輸入外勞,政府現時配套明顯不足,住宿、語言、培訓等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張浩維攝)

她解釋,香港並非如澳洲、馬來西亞等地多種族及文化,長者難以與操其他語言的人士溝通,「你俾個黃皮膚既就容易溝通」,而語言不通亦連帶影響培訓困難,認為輸入外勞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我地以人為本,唔係對住機器,是要掌握照顧長者、認知障礙症的技巧……唔係撳幾個制就可以解決問題!」

解決青黃不接應提升薪酬、專業度及認受性

如何才能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現時一般機構的照顧員最低薪酬約1.2至1.3萬元,周樂明認為業界普遍已不能以最低薪酬招聘照顧員,自最低工資實施後對行業更是「雪上加霜」,人才流向保安等工作較輕鬆的行業,聘請更顯困難,提升照顧員薪酬是方法之一,惟討論多年仍「只聞樓梯響」。

人手比例應提升 1:60難照顧另外,根據《安老院規例》,現時晚上人手比例為1比60,周表示,照顧員既要負責餵奶水、換尿片、幫助行動不便的長者轉身等,反問:「試問一個照顧員點照顧60個長者?」周又指,若遇上長者入院,同事可能較家屬更了解長者情況,卻因晚上人手不足難以派人跟車到醫院,冀政府在考慮輸入外勞時,更應考慮提升院舍人手比例,從而增加行業專業度與認受性,吸引新人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