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悟空傳+戰狼II+建軍大業:香港人的奮發目標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睇完影評,有嘢想講?用香港01 app 入嚟撐場beta,有記者、博客同你一齊玩金像獎2018大討論。

這個暑假,中國電影票房數字成為全球影壇熱話。一部起初沒有太多人看好的主旋律動作片,竟然破盡票房紀錄,數字驚人,荷里活也紛紛討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以往香港觀眾大多對這類電影沒有興趣,但這火紅現象難免令人好奇,筆者從來不看這類電影,也抱着懷疑心態看了一次。看過以後,當然失望。不過獨立地抨擊這類電影,其實意義不大。筆者覺得有意思的,是三部在大陸同期上畫,以動作場面掛帥的電影中,原來都有不少香港元素。

最值得留意的,是郭子健導演的《悟空傳》,明眼人都看得出當中的香港隱喻,本來被夾在兩部主旋律大片之間,不算很被看好,結果票房卻令人滿意;《建軍大業》大抵是香港人最不感興趣的了,但招攬了劉偉強執導,看中的是香港導演處理類型片的能力;《戰狼 2》奇軍突出,吳京從此成為大陸的天王巨星,但他畢竟已在香港闖蕩多年,第一部自導自演的作品《狼牙》(2008)也是香港電影,《戰狼 2》的女主角盧靖姍(Celina Jade)也是吳京合作過的香港人,《戰狼 2》的成功,不能說沒有香港的根基。

本文無意攀談關係,只想從這三部電影出發,粗淺地談談香港影到底可以如何自處、馳航?

無論票房多高,從藝術角度看,這三部電影其實都不能算是好作品。製作水平無疑是有進步,但相對於荷里活或韓國等成熟工業,還是有一段距離。這三部電影的最大缺點,都在劇本。《建軍大業》與《戰狼 2》的「主旋律」元素,當中「忠黨愛國」的民族主義操作,香港觀眾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即使暫且不談政治宣傳的動機,只論劇情組織、內容取捨、角色描寫,這兩部影片的缺點,恰巧可照出我們必須加強的部份:

一、前者劉偉強建軍「獻禮」,我們這一代畢竟都是看《古惑仔》系列長大的,對這位導演雖未必有多大感情,但也想知道他被招攬拍《建軍大業》,到底帶來了怎樣的景象。

在政治詮釋上,他自然沒有多少發揮空間,這次官方顯然看中的是他拍商業片的能耐,劉偉強接受《明報》訪問,自言「我想的只是如何拍得好看」,不過筆者從前沒有看這些「偉大」電影的經驗,第一次看到這類「建設」,感覺還是很「震撼」。我最驚訝的,不是影片未如劉偉強所言的「拍得好看」,而是竟然是這麼空洞。連場戰爭就只被拍成不斷轟炸,太多膩人的叫喊與蠻衝,縱有些有趣的如以手榴彈作 POV 的投擲鏡頭,也被太多爆破的 top shots 掩蓋了。

在殺殺殺,殺殺殺,在鎗聲和炮聲以外,這部戲幾乎就沒其他內涵了,歷史只被粗淺地交代,彷彿赤裸裸地告訴天下人當時幾股勢力如何互搶地盤互相殺戮,難道這就是劉偉強說的「今次我的角度幾中肯」?

在殺殺殺,殺殺殺,在鎗聲和炮聲以外,這部戲幾乎就沒其他內涵了。(《建軍大業》電影劇照)
+1

有網民揶揄劉偉強在拍戰爭版「古惑仔」,國共都被描繪得有如黑幫組織(事實上戲中也講到雙方如何游說、接受幫派人士協助),「小鮮肉」們飾演歷史人物也全無厚重感,連葉挺後人也不得不出言投訴。至於左派革命的理想和情懷,影片中只淪為口號,時代背景只簡單提到,人民生活亦無深入刻劃,而戲中的「反派」如蔣介石,對政敵固然是心狠手辣(一開場就是四一二白色恐怖,殺個血流成河),對社稷也不見得有多重視,只顧着討好宋美齡,但如此寫法未免流於膚淺,將複雜的人物拍得簡單。劉偉強自我解讀︰

「佢當時覺得使乜理共產黨啫,溝吓女算數啦,但佢有冇諗嘢?佢有諗。」
劉偉強接受《明報》訪問

這般簡化,不能算是他所言的「客觀鋪陳」吧?

二、至於《戰狼 2》,片中有句對白︰

「他一出現就開始死人。」

這恰巧是最佳的的評語。以銀幕上的死人數量、慘烈情況而論,《戰狼 2》說不定比《建軍大業》更「厲害」,後者還可說是在打仗,敵人攻來,不是你死就我亡,前者卻分明就是製造藉口拍屠殺場面,而是死的多是非洲無辜平民,順不順從都要被殺,彷彿生命不值得尊重似的。

我們不能推說這是戰爭片、動作片,就能為當中的血腥解脫,八十年代同類的荷里活動作大片,例如《第一滴血》(Rambo)系列一類電影,擺明吹噓美式英雄(及軍事力量),軍閥奸黨同樣是殺人如麻,主角殲敵更是幕幕暴力,但也少有這樣肆意殺害平民的場面(特別是第一集)。

如果《戰狼 2》的票房數字反映了某種嗜血的欲望,那就相當可怖了——據說中央戲劇學院女教師尹珊珊批評影片後網民圍起而攻,但至少「血腥」一點她可是說得沒錯。事實上,即使是曾經賣座的《第一滴血》,十年前就已淪為沒多少人看的二三流之作了,中國如果覺得已經崛起,沒理由只循美國昔年的老路,否則不過是人有我有的發洩而已,不要談什麼藝術了,連健康的電影工業發展也算不上。

看來,吳京在香港學習到的,除了刻苦奮鬥,就只是近年貧弱的動作片想像。他這十年來參演過的,無論是本土電影還是合拍片,劇本都不算上乘;至於戲中他一腳踢死強行收地的惡霸,隨手抓到在空中的碎玻璃飛擲殺敵,以至末段的坦克大戰,這類誇張的動作設計,大抵已勝過香港昔日「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標準了吧?

看來,吳京在香港學習到的,除了刻苦奮鬥,就只是近年貧弱的動作片想像。(《戰狼 2》電影劇照)

其實,《戰狼 2》涉及較複雜的國際關係,本來可開啟討論,但劇本原來只不過為諷刺美國無用,強化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形象(但其實往往是僱傭關係、資助與受資助的關係、保護與受保護的關係),並沒有什麼高明之處。

當然,《戰狼 2》的定位本來應僅如荷里活二三流動作電影,沒想過要嚴肅、嚴謹地寫成政治驚悚救援片吧。說起來,香港在這方面也不見得出色,寫政治、寫國際關係,也不過就是《寒戰》(2012)、《赤道》(2015)的水平,難怪沈旭暉等人多年來疾呼香港人要學好國際政治了。中國現在動輒以億元計算的拍攝成本,香港難以企及,我們的本土題材當然要拍好,但不可能將警匪片、動作片、黑幫片、驚悚片等擅長戲種都拱手相讓。要拍得好,劇本就是關鍵。

郭子健的《悟空傳》卻是令人一則驚喜,一則可惜。驚喜的是他能以不算很高成本拍成極具漫畫風格的電腦打鬥特效,《救火英雄》(2014)票房大蝕,這次在大陸影評雖然不佳,票房倒算合格,而且「明知輸都要打!」正是他喜愛的題材,又能暗渡陳倉暗喻雨傘,創作過程雖然艱苦,但對他來說應該是滿足的。

可惜的是劇本始終過於單薄,參考周星馳設定和笑位(未讀今何在的小說原著,未能比較)之處也太多太明顯,而且前段校園鬧劇的拍法,托不起後段天崩地滅的神魔大戰,何況一開場無端就揮捧大打大鬧,結尾期待看悟空戰天尊的時候,卻手抱美人喊苦喊忽該打不打,節奏控制也令人搖頭。

郭子健的劇本始終是過於簡單,情懷雖濃,卻總是流於喊口號;寫人物往往只重主角而輕配角,像巨靈一類半技安半阿福的角色,今天已難引人發笑,何況這套戲又沒有大雄。如果有林敏驄這類性格演員還好,否則就難演出什麼印象來。

都說《悟空傳》是後雨傘電影,郭子健當然是不會承認的,香港人看得明白就好:

「在你感到最無助最無力的時候,才是你真正覺醒的時候。」
菩提祖師

見證這星期的法庭判決的香港人,自更深有會心。

不過這種解讀雖然可令香港人有所同感,似乎有點自鳴得意,如廖偉棠不久前撰文《〈悟空傳〉——「反叛」被經典化之後怎麼辦?》,就直指「如果一切早已在各種作品中被經典化的『反叛』形象,都能作為香港的抗爭的隱喻的話,抗爭本身的意義反而被多重形象的附會解構了。」

廖偉棠的說法無疑值得討論,我同意他上引的提醒,但也認為《悟空傳》可發揮之處不止於此。

先撇除孫悟空反叛形象的挪用問題,他希望觀眾不要再有「我已經熟悉被挑戰者的潛規則,我可以安全地玩耍其間」的沉溺,可是他其實也寫過《〈美人魚〉:同舟共濟的怪咖族群 五味雜陳的香港隱喻》的解讀,將畸零的美人魚群說成是難以尋找同類的不合時宜的「理想」香港人。《悟空傳》寫人也許不如《美人魚》複雜、生動,但廖偉棠若看到畸零人魚族賴以同舟共濟的那艘破船,是現今香港的縮影,則不應該沒看到郭子健的花果山有什麼含意——長期被天機儀監控,原本的生機被抽乾了,妖雲隻手遮天,要反抗,還是得揚起那塊像雨傘的彩虹布,結果卻無奈被天尊趕盡殺絕,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一般。《悟空傳》的隱喻,在這星期看來更具意義了。

《悟空傳》前段校園鬧劇的拍法,托不起後段天崩地滅的神魔大戰。(《悟空傳》電影劇照)

當然,我們不能不問的,也是《悟空傳》到底尚未能深入刻劃的,就是除了悟空以外的人的處境。

阿月本為仙女,卻被天庭貶至凡間忘記一切,她對應的是什麼人?天篷為愛反抗,從建制紅人走上抗爭路,現實中有這樣的人物嗎?悟空在故事中乃「魔」的轉生、後裔,這「魔」意有何指?反之,楊戩半人半神,他明白凡人的可憐處境,最終雖依附建制,卻在關鍵時刻共同抗命,他到底是為了公義?為了私怨?還是見風駛舵,與悟空合作只為除去天尊好讓自己能上位?香港有這樣的楊戩嗎?

我們都想反抗天朝天命,《悟空傳》最大的隱喻,原來是「覺悟」了的悟空還需有「變節」的天篷和「黑白通吃」的二郎神相助,才能打場勝仗(而且贏了的不過是上聖天尊,尚未觸及天庭的真正有勢力者)。《立場新聞》有篇文章《5 分鐘看懂國情片〈悟空傳〉》說「習近平就是楊戩」,似乎太附會了吧?在目今的香港,我們何處找天篷與楊戩去?我們都想當悟空,卻最不了解楊戩。可是無論前路是天逢是楊戩是天尊,香港人都要毋忘做花果山孫悟空。

《建軍大業》的香港執行者不了解政治之複雜;《戰狼 2》的香港學師者未能擴闊國際視野;《悟空傳》的香港創作者拋出最殘酷而又最務實的問題後,只能作出「我來過,我戰鬥過,我不在乎結局」的呼喊/感歎。學習歷史與政治,學好國際視野,學會如何增強實力,對電影人來說,首要是寫好劇本,對香港人來說,就是生活的點點滴滴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