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角膜的天使】日夜為病人奔波:若死亡是絕望 想為淚水找意義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如果死亡是終結和絕望,這份工作將生命的延續和曙光帶出來。」全港僅5名「尋找角膜的天使」,每逢工作也24小時on call,踏遍全港不同醫院,尋找適合的眼角膜捐贈者,為苦候角膜移植的病人帶來重見光明的機會。
每日緊緊追逐死神背後,有「天使」曾遇上與丈夫同名的死者,雖然獲悉並非丈夫「出事」,但也驚訝死亡如此接近;面對小朋友在家屬離世而面對的傷痛、無助,更驅使她爭取為死亡帶來不一樣的意義。見證過無數家屬的淚水與憂慮,受贈者家屬的每一句致謝,成為這些「天使」努力勸捐的動力。

眼庫團隊今年獲醫管局年度傑出團隊獎。(朱韻斐攝)

每年本港有大約300名病人輪候眼角膜移植。為讓眼角膜受損的患者重見光明,向去世病人的家屬解釋捐贈的過程是重要一環,由勸捐到完成摘取眼角膜,需要於心臟停頓後12小時內完成,否則眼角膜可能已不適用作移植,需要爭分奪秒!這份責任落於全港僅5名的眼角膜聯絡主任身上,他們需要24小時候命、年中無休走遍港九新界,每年篩查約1萬份死者病歷主動找出潛在捐贈者,盡快聯絡喪親家人提供協助和勸捐。

陸楚君說,「如果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和絕望,這份工作帶出捐贈的意思,將生命的延續和曙光帶出來。」(朱韻斐攝)

擔任這份工作7年的眼角膜聯絡主任陸楚君,每天緊緊追逐死亡的背影,試過冬至家人團聚時,收「call」就要即時離席,奔往死亡現場;曾遇上與丈夫同名的死者,令陸楚君心頭一驚,幸得悉丈夫正用膳放下心頭大石,驚覺死亡原來可來得如此接近。

親歷6歲小孩面對死亡的傷痛 場面深印腦海

要數最深刻的是遇過一名中年男士突然在家中暈倒,獲送急症室後宣布搶救無效,留下太太以及分別6歲和10歲的小朋友。陸楚君憶述,雖然該太太非常堅強和支持器官捐贈,但6歲的小孩不明白為甚麼爸爸不跟他們一起回家而哭起來,場面令人心痛。陸楚君一直陪伴着太太,向小朋友解釋死亡和器官捐贈意思。

每天面對死神遺下的家屬傷痛,陸楚君有這一份領悟:

我的工作雖然每天都面對死亡,但我的責任就是要將眼角膜和小朋友的眼淚,令它們更有意義,將爸爸的愛延續下去……如果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和絕望,這份工作帶出捐贈的意思,將生命的延續和曙光帶出來。
眼角膜聯絡主任陸楚君
陸楚君(左)和許鴻翔(右)說,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部分來自手上由受贈者家屬寫出的感謝心聲。(朱韻斐攝)

眼角膜聯絡主任重任在身,但不會「逢人必問」。另一名眼角膜聯絡主任許鴻翔說,「要先評估心理狀況,如果(家屬)接受死亡都未做到,不會考慮向他們勸捐,要顧及家人感受。」許鴻翔說,接觸家屬首要的工作是評估他們是否需要心理輔導、經濟援助、協助處理遺體等;處理了他們的需要,才講解捐贈內容,讓他們在清楚理解的情況下作出合適決定。捐角膜「善心人」家屬的淚水、受贈者家屬的致謝成為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黃金瀚展示摘除眼角膜的工具。(朱韻斐攝)

眼角膜聯絡主任成功勸捐後,會由全港僅5名的眼角膜技術員摘取死者的眼角膜。眼角膜技術員黃金瀚說,他們摘除捐贈者的眼角膜後,會評估眼角膜質素是否適合移植、能否恢復捐贈者外觀,再按醫生指示預切眼角膜待用。

醫院管理局轄下的眼庫,去年(2016年)3月獲國際眼庫質量認證;有16名成員的香港眼庫團隊今年再獲醫管局年度傑出團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