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油|19歲少女月花萬元買毒 一日吸7粒煙彈 戒毒免幻聽折磨
「太空油」是一種非法混入有害物質的煙油,通常透過電子煙裝置吸食,而隨著太空油冒起,吸毒者亦呈年輕化趨勢。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調查顯示,逾半數吸毒者在吸毒超過三年後才尋求服務戒毒,首次吸毒年齡平均為19.5歲,最年幼僅9歲。
有19歲戒毒者透露,因與父母關係不和,欲透過吸毒紓解情緒,曾月花上萬元吸食太空油,反加劇幻聽及情緒低落,希望社會理解吸毒者背後的難處,避免標籤他們。
與父母吵架後離家 朋輩影響墮毒海 加劇幻聽情緒更低落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日(19日)發布研究揭示本港吸毒者的年齡層、吸食毒品類型、吸食場所等趨勢。19歲的Luna曾吸食太空油,她分享指自幼與父母關係不佳,曾在15歲時與父母吵架後離家,為紓解情緒,並受朋友影響下在娛樂場所首次吸毒。
她透露,過往每月透過工作收入,平均花一萬多元購買太空油煙彈,稍貴的400元一粒,而最便宜的為200元一粒。她又指,曾一天內在不同時間吸食六至七粒太空油煙彈。
在吸毒約兩三年後,她發覺身體長期不適,需經常進出醫院,還令精神變差。而吸食太空油更導致她出現呼吸困難、手震、加劇幻聽等後遺症,而情緒比吸毒之前更加低落,遂在2022年尋求支援。
戒毒動力來自同路人 盼社會勿標籤認定他們沒得救
Luna認為,支持她戒毒的最大動力是認識了一名有相似經歷而成功戒毒的朋友,並且希望透過戒毒,免受幻聽的嚴重折磨。她又指,不少吸毒者其實背後都有很多不開心、孤單感,但因社會標籤而認定他們沒得救,故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多點了解、鼓勵及陪伴尋求協助。
單親媽媽與吸毒女兒同行 改變溝通方式
獨力照顧一對子女的50歲單親媽媽Phoebe,在今年8月發現女兒在家中吸食太空油後出現手震、皮膚變差、站立不穩的情況,敦促對方戒毒,反令女兒關上房門、拒絕溝通。她在9月聯絡服務處中心求助,並改變與女兒的溝通方式。
她及後明白到女兒在生涯規劃方面感到壓力,加上朋輩影響,才選擇以太空油減壓,故不再強調吸毒禍害,而是更為關心女兒的身心狀況,而女兒亦開始戒毒。她透露,女兒曾試過一個月未接觸毒品,但戒毒過程反反覆覆,但會找社工傾訴,繼續陪伴女兒戒毒。
首次吸毒平均年齡19.5歲 太空油冒起恐增吸毒年輕隱蔽化
研究發現,55.0%的吸毒者在吸毒超過三年後才尋求服務戒毒,當中不少人更認為吸毒沒有負面影響。機構於今年9月至11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304位吸毒者,發現首次吸毒年齡平均為19.5歲,隨太空油冒起,恐加劇吸毒的年輕隱蔽化。
近半數首次吸毒年齡未滿18歲 最細9歲
根據機構研究,首次吸毒年齡最低為9歲,並有近5成為未滿18歲,另外4成為18至29歲,反映吸毒多於青少年時期開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深水埗中心服務主任吳新健表示,以往吸毒的平均年齡為25至40歲,而近期太空油的湧現將平均年齡大幅拉低至12至18歲,反映有年輕化趨勢。
8.6%吸毒者曾吸食太空油
另外,研究顯示首三項最多人曾吸食的毒品為「大麻」(50.7%)、「氯胺酮(K仔)」(50.3%)、「可卡因」(48.7%)。值得留意的是,8.6%吸毒者曾吸食「太空油」。另外,48.7%的吸毒者透過「朋友/同學」取得毒品,僅次於「毒品拆家/賣家」(70.1%)。同時,吸毒地點亦以私人地方為主,包括「家中、同學或朋友家中」(80.6%),令吸毒問題更難被察覺。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尖沙咀中心服務主任葉永裕表示,由於年輕人容易透過不同社交媒體渠道接觸毒品,而吸食太空油類似電子煙並易於收藏,加上太空油屬於受管制藥物,形成錯覺認為並非毒品,故令太空油的傳播更易。
輕視吸毒影響 拒尋戒毒服務
研究顯示有15.1%的吸毒者沒有尋求戒毒服務,並分別有 33.6%及 21.4%在吸毒後「3 至 8年」及「8年以上」才尋求戒毒服務。結果反映吸毒者的求助動機不高,原因有「覺得自己在有需要時能自行停止吸食毒品」或「覺得吸毒未有為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
服務處分析,對戒毒能力的高估、毒品影響的輕視及內化社會負面評價,均減低吸毒者求助動機,有機會延誤適當治療,影響身心健康。
研究亦指,另外有近半個案在尋求服務時已出現最少一種健康問題,最常出現的問題依次為「情緒失調(例如抑鬱、暴躁)」(48.2%)、「睡眠失調」(34.9%)及「身體不適(例如胃痛、頭痛)」(29.8%),可見延誤求助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精神科醫生:對腦部發展有不可逆轉影響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信銘指出,青少年吸食毒品會增加其長遠患精神病的風險。當中新興毒品「太空油」更會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腦部發展,損害腦部結構、功能,並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他又指過去一年,有不少吸食「太空油」後出現情緒不穩、精神錯亂、影響身體肌肉活動的案例。
機構建議,學校教育關注太空油危害並訂處理受影響學生指引,並發展多元化求助渠道,例如設立網上求助平台,提供線上專業支援、醫療諮詢、社區戒毒小組等。最後,機構建議推動社會支持網絡,減低標籤效應,加強家庭教育,鼓勵隱蔽吸毒者的家人或身邊人以正向言語提高吸毒者的自我效能感,取代負面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