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林正財:集中資源預防和識別問題學生 社福機構走入校

撰文:吳綽詩
出版:更新:

針對中學生精神健康的三層應急機制於上月延續並優化,其中第二層「校外支援」由教育局轉介改為學校直接聯絡服務機構。截至今年10月,相關求助個案有131宗,而優化後,今年11月「校外支援網絡隊伍」共接獲27宗學校轉介個案。學校及機構希望恆常化機制,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不希望大家聚焦在應急機制,應集中資源在預防和識別有需要學童,冀不再需要延續機制。他又形容現時形勢已經逆轉(turn the tide),指今年9至10月學童自殺個案有4宗,情況較去年同期有改善。

今年9月,有思覺失調患者涉襲家人,遭上門警員開槍擊斃,事件引發警方相關培訓是否足夠的討論。林正財指,據他了解警方已加強培訓,但認為增加醫護同場協調是「絕對不可能」,會浪費資源。他又透露,正與委員會討論社署與社福機構的「資訊互通」,例如病人有否覆診。他指明白涉及私隱敏感,但同時關注病人的整體利益,實行與否有待社會討論。

對於學童精神健康,林正財形容現時形勢已經逆轉(turn the tide)。(吳綽詩攝)

醫管局精神科服務接獲330宗由校長轉介個案

因應學童自殺個案上升,政府於去年12月設立為期一年的三層應急機制,機制於今年11月延續並優化。醫管局回覆查詢,截至今年10月,精神科服務共接獲330宗由校長轉介的個案。緊急個案佔少於3%,半緊急個案佔約4成,其餘為穩定或已接受醫管局精神科服務跟進。

至於第二層校外支援,教育局回覆指,截至今年10月,相關求助個案有131宗,並已轉介相關學生予社署的「校外支援網絡隊伍」跟進。機制優化後,學校可直接聯絡服務機構,不用教育局轉介。社署表示,上月支援隊伍共接獲27宗學校轉介個案。

教育局表示,去年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共有32宗。至於今年截至10月,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有22宗。

林正財認為不要聚焦在應急機制,希望今次延續是最後一次。(吳綽詩攝)

林正財:家庭醫生、兒科醫生亦可是支援之一

林正財接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一年,他接受訪問時指出,延長應急機制一年,是為了建立恆常機制,增加學校的處理能力和容量。他認為應集中資源在預防和識別有需要學童,應急只是援一時之需,「不要聚焦在應急機制,希望今次延續是最後一次。」

他認為應急機制是循最快捷方法建立支援網絡,但社會還有很多資源,能夠提供緊急服務門路。他強調要增加社會承載力,並提供更多支援選擇,例如家庭醫生、兒科醫生亦可以是支援之一,不一定每次要精神科跟進。

他指精神健康在社會不同界別的討論增加,漸成主流議題和更開放,形容是「turn the tide(形勢逆轉)」。其中學童自殺的情況,他表示雖未完全解決,但已有改善,今年9至10月中小學共有4宗自殺個案,較去年同期少。

至於機制的成效,他認為學校的處理能力提升了,校方與社福機構之間溝通亦更為順暢。他又指,機制優化後,預期第二層使用會上升,而直接轉介精神科的求助次數會減少。

現時每中學需「一校兩社工」,林正財指,暫未考慮增加駐校資源。(吳綽詩攝)

計劃為運動教練、課外活動導師提供精神健康培訓

現時每間中學「一校兩社工」,被問到有否需要增加駐校資源,林正財表示暫未考慮,希望教師做了第一步的預防和辨識,其後由社福機構入校跟進。他指,不能停留在第二層的「轉介」概念,因對學生而言是不熟悉環境,他期望社福機構更常入校工作,不只留在中心。

他認為當學生面對情緒危機,經常入校的運動教練、課外活動導師,亦能幫助應對,因此正計劃為他們提供精神健康培訓。

至於會否在校增設輔導員,他表示未有考慮,但希望為輔導員、治療師等專業助人工作者(helping professions)充權,讓他們在不同層面發揮角色,但輔導會否走專業化路線,則稱交由業界探索。

林正財稱,警方已加強應對精神病人培訓。(吳綽詩攝)

警方已加強應對精神病人培訓 醫護難隨傳隨到

今年9月,北角一名思覺失調患者疑襲擊其母及妻子,家屬報警後,患者被到場警員開槍制服,送院後不治。事件引起熱議,質疑警員處理手法,建議增加培訓及指引。

林正財表示,警方與醫管局一直有合作,由醫管局設計相關培訓。據他了解,事件後警方已加強培訓。至於需否增加醫護同場協調,他稱「絕對不可能」,難以做到「隨傳隨到」,應急非他們本身的工作技能,認為此做法會浪費資源。

研醫院社福機構資訊互通 如覆診記錄

就社區服務對精神病人的支援,他認為應與醫療服務「一體化」,正與委員會初步討論兩方「資訊互通」。他舉例,如病人沒有覆診,而社區中心不知情,就無法提供適切援助。他明白需考慮病人私隱,但同時關注其整體利益,實行與否有待社會討論。

近年本港照顧者慘案頻仍,有團體及議員倡設名冊,以識別高危人士。林表示,熱線等「被動式服務」始終有限制,認為應該以大數據找出「單打獨鬥」的照顧者。他提及,2039年預料本港會有30萬名60歲或以上認知障礙症患者,連同其家人有幾十萬名照顧者,「到時先諗就太遲。」

他重申,精神健康是「你與我的問題」,不只是部分患病者的問題,影響面很大,期望在社區和企業等各個層面繼續擴展相關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