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去年10女童輕生 佔少年個案六成 學者:要做整體防治

撰文:吳綽詩
出版:更新: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生命熱線今(10日)公布香港最新的自殺數據,2023年整體自殺率與2022年相若,但15歲以下的自殺個案在疫情後復課大為上升,由每十萬人0.9個增至2.9個,其中女性更是由0.5升至4.2。

中心總監、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表示,對上述情況感到擔心,又指甚至有個案早上看完精神科,下午就自殺,他認為不能單靠醫療解決問題,而是要做整體防治。

整體自殺率輕微下跌

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根據警方及死因庭數據,聯同生命熱線公布香港2023年的自殺數據,整體自殺率估計為每十萬人有13.6個,比2022年13.7個輕微下跌。

求助網站和熱線:

即睇3分鐘情緒自救法 呼吸間即可放鬆身心

「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23820000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去年16名11至14歲學童自殺 女童按年多4倍

不過,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對學童自殺情況感到擔心。他指自去年2月全面復課後,15歲以下自殺個案上升,綜觀全年有16個,介乎11至14歲。女學生的情況尤其嚴重,由2022年的2個增至2023年有10個,增加4倍。

復課後適應困難 女學生踏入青春期踏入青春期 雙重影響

他解釋,疫情時學生沒有實體課堂,欠缺社交,造成「缺口」,以致復課後在人際關係及學業上難以適應。他認為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措拖一刀切地忽略了精神健康,現在要彌補這兩三年的空白,並沒有捷徑。

中心臨床心理學家何倩恒則分析道,女學生踏入青春期,較受女性荷爾蒙分泌影響,又正值重返校園等轉變,故情況明顯惡化。她又表示,學生亦可能受家長精神健康影響,或受「家長式管教」;亦有個案是曾和父母表達情緒困擾甚至自殺想法,但因家長不懂回應而被忽略。

她認為自殺問題不應避而不談,如老師家長察覺到學生興趣和動力減的徵兆,就要多加關注。

葉兆輝(右)表示對學童自殺情況感到擔心,認為是疫情時造成「缺口」,需時彌補。(吳綽詩攝)

自殺與精神問題無必然關係 三層應急機制只針對高危者

數據又顯示,15歲自殺學童當中,81%沒有精神問題記錄,葉兆輝認為一是反映自殺與精神問題未必有一定關係,二是現行服務接觸不到這些個案;稱問題在於「醫療化」,「唔好以為睇精神科就解決晒」,應該在整體公共衞生上進行防治。

對於「三層應急機制」的成效,葉表示,機制是針對已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是否最有效有待探討。」他續指自殺個案大部分都沒有高危風險徵狀,因此應從整體學校氛圍,包括與學校的連結感、課程編排等着手,讓學生覺得學校是一個安全地方。

疫後恢復社交活動 女性長者自殺率顯著下降

至於長者自殺率,60歲或以上由2022年每十萬人有20.4人,輕微下降至2023年19.4人,當中女性顯著下跌,由15.8人減至11.7人,但男性反為由25.6人增至28.1人。

葉兆輝表示,長者自殺率雖然有下降趨勢,但情況仍然嚴重。他解釋為何女性長者情況顯著改善,是因為疫情後恢復社交活動。他指她們本來較多社交活動,但「疫情冇晒」,有社福機構當時都接獲抑鬱個案。他指男長者則有較大自尊需要,不敢表達,因此較易藏住情緒問題。

在移民潮下「留守長者」方面,立法會議員、觀塘區議員顏汶羽表示,目前情況仍然存在,區內靠鄰里關係及社福機構支援長者。生命熱線梁永棠則指,長者或在一兩個月內突然面對分離問題,鼓勵子女以應用程式繼續與長者遠距離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