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已越頂峰 開始穩步下降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24日)發表網誌指,香港的廢物量已越過2018年及2021年的頂峰,開始穩步下降;至於膠袋棄置量,2023年有約37.2億個,亦較2022年的約54.3億個大幅減少31.5%。2023年本港主要都市固體廢物整體統計報告將於下月公布。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其網誌指,10年香港的人均棄置量從2014的每日1.35公斤上升至2018年的1.53公斤,受到疫情影響,人均棄置量有所下降,但隨後數字便急升。
至2023年,廢物棄置量則按年減少2.2%,而2023年的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按年下跌 4.7%,比2021年的1.53公斤下跌5.9%。當中,廢塑膠的棄置量減少10.5%;整體廚餘減少3.4%,其中家居廚餘更減少12.6%;廢紙和金屬則分別下跌3.2%和9.5%。
他表示,香港的廢物量已越過2018及2021年的頂峰,開始穩步下降。至於其他2023年的主要都市固體廢物統計數字,會隨整體統計報告於下月公布。
推廣社區回收網絡 回收量按年增逾5.5萬公噸
根據過往數年的數據作分析,謝展寰指香港的廢物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回收率會下降,而疫情導致市民的回收意欲更低,隨着環保署擴展社區回收網絡,都市固體廢物的整體回收率開始上升。總回收量由2022年約191萬公噸增加至2023年接近197萬公噸,增加逾5.5萬公噸,回收率亦由32%上升至33%。
2023年膠袋棄置量約37.2億個 較2022年大減31.5%
環保署在2022年12月31日改良膠袋收費計劃,謝展寰指出,2023年塑膠購物袋棄置量約37.2億個,較2022年的約54.3億個大幅減少31.5%,按膠袋類別作分的話,平口袋的棄置量更按年下跌超過60%。
晚間回收流動點至9月底收集約46公噸回收物
謝展寰提到,「綠在區區」收集點數量已由2022年7月約160個大幅增加至現時500 多個,並將於明年第一季進一步增加至800個。環保署亦在公共屋邨開設45間回收便利點(綠仔店),至年底會擴展至50間,服務覆蓋約120萬人口,並逐步延長其營運時間,由朝9晚7延長至朝8晚9。
網誌也提及,環保署試行在晚上營運的晚間回收流動點,港島區的站點率先在6月底運作,在7月錄得2600名訪客,共收集8400公斤回收物;而8月和9月則增至12000公斤和13000公斤。現時晚間回收流動點已擴展至九龍區和新界區。截至9月底,所有晚間回收流動點合共收集約46公噸的回收物。
廢物廚餘回收量上升 現時平均每日收約310公噸廚餘
由2023年底至今年10月,環保署已將廚餘收集點由800個增至1450個,今年6月底亦完成在全港213個公共屋邨安裝共74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
謝展寰指,公屋的廢物回收量持續上升,其中公共屋邨回收便利點9月的回收量較5月上升40%,而公共屋邨10月的廚餘回收量與5月相比,亦上升接近70%。整體廚餘回收量也顯著增加,現時平均每日廚餘收集量約310公噸,相較去年12月增加50%。
劉國勳:有信心毋須推行垃圾徵費仍可逐步達到循環藍圖目標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民建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劉國勳表示,樂見今屆政府減廢回收成績初見成效,做到過去20多一直追求的目標,認同政府在建立回收設施網絡及大眾意識上的努力,期望政府把握機遇,繼續朝回收配套設立的目標邁進,同時思考如何降低營運成本,以更多誘因吸引市民回收,配合未來其他減廢相關的新例實施。他表示有信心在毋須推行垃圾徵費下,仍可逐步達到《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的目標。
他表示,一直認為垃圾徵費不是減廢回收的唯一手段,最重要做好宣傳教育,提高社會意識,同時增加配套,令環保減廢自然成為習慣。他指政府援引的最新數字,包括「綠在區區」今年首三季的回收物重量已超出去年全年,正正說明這方向是正確,市民在垃圾徵費的討論下,建立了回收減廢的意識,政府必須把握機遇,勿讓市民的熱度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