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推算|勞工界反駁勞福局推算欠18萬勞動力:只有高估無低估

撰文:何瑞芬 江麗盈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公布最新人力推算報告,料2028年需375萬人力,但料屆時整體仍欠缺18萬勞動力,指未來仍須續引入人才及勞工。勞福局指經訪問近千名持份者後,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有助減低人力需求10%至20%。

勞顧會僱員代表、勞聯副主席譚金蓮認為,相關數字未有計科技對舒緩勞動力短缺的幫助,認為只有高估無低估,擔憂會持該數字盲目輸入外勞,壓縮本地勞工向上流動空間。她認為政府輸入外勞前無實質做出保障本地勞工措施,要求政府協助培訓更多一專多能勞工,並謹慎輸入外勞,事前應諮詢業界各持分者掌握真正需求。

勞福局今日(14日)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歐嘉樂攝)

勞聯副主席:內地不少工序能以電子化代替

勞福局指,在計及輸入人才及勞工下,推算2023年整體人力供求差額仍缺少5萬人;推算2028年65歲以上人口會較去年增加38萬人,整體欠18萬勞動力,料仍須繼續引入人才及輸入外勞等。

勞顧會僱員代表、勞聯副主席譚金蓮認為,相關人力推算「只有高估冇低估」,認為局方應推算科技用對舒緩勞動力短缺的幫助,例如在內地或其他地方,現時餐廳已可做到「無人化」,不少工序也能以電子化代替。

她認為輸入外勞必須謹慎,指歡迎輸入一些能帶入新技術的人才,但技術工人則要多考慮本地勞工情況,例如現時約8萬人持電工A牌,該牌照須有累積一定經驗,對本地工友而言也不算容易取得,若輸入該類勞工,年輕人或只能做平台工,只會向下流動,故須小心處理。

勞顧會僱員代表、勞聯副主席譚金蓮認為,相關人力推算「只有高估冇低估」。(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譚金蓮又說,政府過去輸入外勞前經常說先要保障本地勞工,「但有做過咩嗎?冇做過嘢。」她建議培訓勞工一專多能、通用技能等,先活躍本地勞工市場,並在輸入外勞前,花時間充分諮詢業界,包括投資者、業界工會、學會等溝通,了解行頭狀況,才制訂輸入外勞方案。

勞福局主管(研究組)陳國輝在記者會上提到,為今次報告特別舉辦170場業界諮詢,訪問近千名不同業界的持份者,得悉人工智能的應用有助減低人力需求10至20%。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補充,人工智能未來發展速度難以預計,但留意上述業界提到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僱員培訓局也將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培訓,「唔識就搵唔到好工,識就多好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