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約教師】工作量全職 薪金減半 半職教師:不公平待遇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立法會上周三(19日)通過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增加36億元教育經常開支,當中15億元用以增設2,350個常額教席,讓合約教師得以轉為常額教師,教育系畢業生亦有機會入職。
可是歷年經驗顯示,新政策的效力持續兩三年後就會消失,若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源頭着手處理教師供過於求問題──政府應考慮先暫時削減師訓名額,往後再按學生人數升跌趨勢作出規劃。

小學及中學學生先後銳減,近年大學教育系畢業生想找常額教席不易。(教育大學圖片)

教師張往在2011年畢業於浸會大學歷史系後待業,半年後才成功找到「半職教師」工作,即只支取全職教席的一半月薪,但他指實際工作量與全職教師無分別,「合約上我還需兼顧教學助理職務,所以超時工作已是常態,不時在學校趕工到晚上7、8時才能回家。」

張往修畢PGDE課程後,寄出近百封求職信,才找到一席合約教師空缺。(盧翊銘攝)

寄出百封求職信

張往捱了半年後辭職,幸好很快獲何文田一所直資中學聘請做教學助理,月薪約1.3萬元,其間他報讀兩年兼讀制學位教師教育文憑(PGDE)。修畢教育文憑課程後,他寄出近百封求職信,參加過不少面試,才獲現時工作的津貼中學聘任為合約教師,惟每年需與校方商談續約,只有在獲得續約一刻,才令他安心。他憂慮隨着薪金上升,學校會改為聘用薪金較低的新人,「有時我會撫心自問,苦讀多年一圓教師夢,又是否值得這種朝不保夕的不公平待遇?」

合約教師仍可能多達4,000人

教育局文件顯示,在2016/17學年,官津中小學合共聘請41,310名教師,超過95%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學歷,當中約一成、即約4,130名為合約教師。教協2016年發表的調查顯示,合約教師比率有上升趨勢,小學由之前三年的7.3%,至去年上升至9.1%,平均每校有四名;中學同期由11%增至12%,平均每校有七名。

新學年起官、津中小學每班劃一增加0.1名教師,料創造2,350個常額教席,是近十年內政府第四次提高班師比。不過教育局發給學校的一些專項撥款計劃依然保留,也准許學校繼續將最多10%常額教席的撥款用以聘用合約教師,即是未來合約教學人員仍可能多達4,000人。

港大自資PGDE學費近$14萬

現時教大、浸大、港大、中大和公大五所大學開辦資助及自資五年制全日制教育學士學位,以及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讀制學位PGDE,其中港大自資PGDE全期學費要138,000元。近十年每年教育系畢業生介乎2,000至2,600人不等,其中2015/16學年培訓出2,451名準教師。

中學生十年少三成 中學幾乎無空缺

出生人口下跌的影響近年已由小學向上推至中學,2016/17學年中學學生人數下跌至31.5萬人,較十年前累積減少三成;小學學生人數受惠於出生率回升和雙非兒童陸續來港升學,反彈至29.8萬人,但仍然較十年前減少逾18.7%。教育局先後推出鼓勵中學教師提早退休的「肥雞餐」,中學減班,又推出「三保」政策,即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中學毋須裁減超額教師。因此中學幾乎沒有空缺,以致教育系畢業生難以入行,只能充當合約教學人員。教育界應認真思考──教育系畢業生是否供過於求,造成惡性競爭?

教資會需按學生人口規劃師訓學額

早於1997年,教資會已將教師、醫生和社工並列為指定人力需求規劃範疇。教資會經考慮現有教師數目、教師自然流失率、未來學生人口變化、以及教育政策等因素後,對各資助院校提供未來學術發展和開辦課程的意見,以免出現人才嚴重過剩或短缺情況。

近年學生人數減少,各院校理應按需求減少師訓學額,以應對教師需求減少,但翻查五間大學歷年收生資料,發現各資助及自資教育學士課程,由在2012/13學年開設724個學額,大增近12.5%至2017/18學年的815個學額;PGDE等研究院修課課程學額亦由2013/14學年的1,107個,至2016/17學年僅減少至1,002個。一旦政府大削師訓學額,首當其衝的是教大及中大教育學院。

教育大學雖有開辦非教育課程,但若削師訓名額,影響也甚大。(教育大學圖片)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認為,香港尊重不同人的思想,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希望不要讓政治滲入校園,影響學生學習。(資料圖片)

校長會主席:削師訓可創三贏

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認為,若規定大學按需求設定師訓學額,好處是能夠平衡準教師培訓供求,減少畢業生爭奪空缺,變相令到前線及新入職教師毋須再受逐年續約、久尋教席不果和同工不同酬之苦,長遠有望提高整體教學質素,對學生、學校和教師而言是三贏局面。但她也指一旦學生人口急劇增減或當局頒布新教育政策等,可能未能及時有足夠教師人手應對。

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大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侯傑泰卻認為,學生減少屬定期社會人口波動,不應控制大學師訓學額,畢業生亦可從事教學以外的教育相關工作。

林鄭月娥宜減少師訓名額

一個五年制教育課程的成本約為125萬元,扣除學生所付學費,納稅人要承擔約100萬元。教師需求減少,畢業生淪為二等合約教學人員,工作不穩欠前景,也未能學以致用。特首林鄭月娥應思考先減少師訓名額,讓學界先消化近年超額人手,然後再按學生人數變化趨勢調整師訓名額,以確保不會浪費人才,讓想入行的受訓準教師有發揮機會。

上文節錄自第70期周報(2017年7月24日),原文題為《公帑增教席難吸納大量教育系畢業生 暫削師訓名額方為上策》,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01 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