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4位內地科學家獲獎 10月舉辦未來科學大獎周

撰文:鄧宇詩
出版:更新:

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 (16日) 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分別由4位內地科學家獲得,他們為北京大學、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及浙江大學學者。

香港科學院創院士任詠華表示,大獎周連續兩年在香港舉行意義重大,有助提升大中華地區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顯示香港作為東西方科學群體的橋樑角色。

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 (圖片由未來科學大獎提供)

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今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分別由鄧宏魁、張濤和李亞棟、 孫斌勇等四位科學家獲得。

「生命科學獎」得獎者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透過四種轉錄因子,將纖維母細胞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開創了利用化學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幹細胞,改變細胞命運和狀態。

「生命科學獎」得獎者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 (圖片由未來科學大獎提供)

「物質科學獎」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亞棟獲得,開發了可設計、可控且具有普適性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方法。這些方法可提供形貌和絡合環境確定的單原子催化劑。這些方法促成了具有高載量中心金屬和均一微觀結構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大規模合成,為此類催化劑應用於工業生產奠定了基礎。

這些方法被廣泛用於具有各種功能的催化劑合成,從而推動了單原子催化在化學、材料、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發展,使其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孫斌勇獲得,在理論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別是在典型群單重性定理、θ對應理論以及Rankin-Selberg卷積中的非零假設等方向。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孫斌勇獲得 (圖片由未來科學大獎提供)

任詠華恭賀獲獎的科學家,她認為此殊榮能給科學家堅實的支持和鼓勵,希望年輕人更多從事科研工作。她表示,大獎周連續兩年在香港舉行意義重大,它有助提升大中華地區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彰顯香港作為東西方科學群體的橋樑角色;同時,活動也突出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繁榮中的重要性,有助提升社會各界和民眾的科創素養,必將對香港及大中華地區的科創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去年的大獎周活動達到了「全民科普」的理想效果,今年大獎方組織了全新的「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動,讓中、小學生參與其中,加強STEM教育及提升整體社會科普文化。

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4日至11月4日在香港舉辦,今年的主題是「年度科學盛事,啟迪未來之光」,活動包括:科技論壇、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年度會議、11月1至2日一連兩天舉行的科學峰會、11月3日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以及同日舉行的2024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