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鯨魚死亡報告|闖香港約兩周後遭船高速𠝹死 元兇料非觀鯨船
去年7月中,西貢海域發現一條布氏鯨張大嘴巴「上水」覓食,全城熱話,可惜約半個月後被發現魂斷牛尾海。時隔一年、漁護署今日(19日)公布其死因調查結果,專家估計布氏鯨去年7月30日早上至31日早上、即闖港水域被發現後約兩周,被一艘快速行駛船隻撞擊,傷及其背部和脊椎導致其即時死亡,雖無法確定船隻種類,但推測並非觀鯨船或漁船等。
保育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小組主席梁美儀表示,鯨魚有兩個嚴重傷口,根據外國專家分析,鯨魚最有可能是被一艘雙葉、有兩個螺旋槳的大型高速船同時𠝹過其身體,估計是在晚上發生,在黑夜下未能看到鯨魚致未能避開,「人有惻隱之心,唔會刻意撞動物。」
▼2023年7月31日 游入西貢鯨魚(布氏鯨)魂斷牛尾海▼
去年7月13日,白沙灣遊艇會帆船教練在西貢水域發現一條鯨魚在在西貢海域暢泳,不時將部份身體浮出水面,還張開巨咀數次,全城關注。
今日公布的布氏鯨死因調查結果指,在綜合獲漁護署去年委託調查有關布氏鯨死因的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報告,以及兩位來自澳洲及西班牙專家的意見,專家小組察悉有關布氏鯨是於去年7月30日早上至31日早上期間,被一艘快速行駛的船隻撞擊,傷及其背部和脊椎導致其即時死亡。
報告指,分析資料無法確定有關船隻種類,但在發現布氏鯨死亡前四日已沒有發現任何觀鯨活動,而漁船一般不會如此高速行駛,加上配備舷外發動機的釣魚舢飯及快艇不會造成如此大的傷口,故此有關傷口較大可能是由其他類型的船隻造成。
▼8月1日 海洋公園專家解剖鯨魚遺體查死因▼
自發現鯨魚到鯨魚死亡,政府被指介入太慢。漁護署資料指出,署方在7月13日、即收到有鯨魚出沒報告開始,已即時在相關海域巡邏。不過,卻在發現半個月後、即7月29日才在牛尾海設管理區實施強化巡邏及選擇管理措施,並於分別在7月29日及30日都勸喻了六艘船離開,但鯨魚最終在7月31日死亡。
問及管理區是否失效或有漏網之魚,漁護署署長黎堅明表示,發現鯨魚時資訊較少,「牛尾海好大,幾多資源都好難成個牛尾海巡邏」,故必須聚焦管理。他稱當掌握其資訊後,以即時採取措施,包括設立管理區。他稱難以限制鯨魚活動,牠有機會游出管理區,而鯨魚屍體發現地點也在管理區之外附近範圍。
不過,他承認管理區內的監察船隻在入黑後或能見度較低時已撤離,「能見度低先走,留喺度作用唔大。」黎表示,當時因法律所限,署方工作有較大制肘,相信後續推出加強措施,包括三級應變及修例等,可賦予其更多彈性處理,日後應變工作、包括設管理區限制船速等,「一定快速咗」。
至於禁觀鯨方面,他指不會禁止觀豚團,因鯨魚並非本地動物,但中華白海豚卻在本港海域棲息,本港有保育責任,觀豚時也有相關指引。他指今年第3季會將修例建議提交予專家研究並制訂法例,再交立法會討論。
黎指對今次不開心事件是「覺好可惜」,承認「有好多嘢可以做得更加好,亦覺得可以更有效率」。他稱今年9月再在香港海域目擊一條侏儒抹香鯨,但採取應變機制後,相信抹香鯨已成功離開香港。
問及魂斷牛尾海的布氏鯨遺體安排,他稱現時遺體安置在西貢,待一段時間後屍身腐化,希望取出相關骸骨做標本達到教育作用。
▼8月1日 海洋公園專家解剖鯨魚遺體查死因▼
梁美儀則補充,相信今次事件是正面案例,日後再發現鯨魚時會有即時應變計劃,減少受人為滋擾,加強對動物的健康保障,同時教育市民要尊重及愛護牠們。他認為今次事件是不幸意外,其後9月再發現抹香鯨處理時已見效果良好,形容署方在「摸石頭過河」情況下已做得不錯。
漁護署指,鯨魚本身不是在香港水域樓息的物種,牠們進入香港水域很可能本身出現特殊情況,例如健康出現問題、迷失方向或幼鯨失去照顧等。國際間應對這種情況的原則是盡力避免一切人為干擾,加強監察和巡邏,盡量使鯨魚能在最少于擾下自行游回合適的棲息地。
▼2023年7月13日西貢鯨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