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綠在區區回收量升6成 謝展寰:考慮第三個焚化壚選址北都

撰文:余心美
出版:更新: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1日)在網誌回顧新政府兩周年以來的工作。雖然垃圾徵費在5月時暫緩了,惟他指出,過去幾個月大量的宣傳和準備工作喚醒社會對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的關注,其中綠在區區在今年首半年收集的回收物,相比去年上升約6成。

本港每日棄置堆填區垃圾約1.1萬公噸,謝展寰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約9000公噸垃圾會由明年運作的焚化爐「I.PARK1」,以及最快2030年建成的「I.PARK2」所吸納,餘下2000多公噸,將透過收集廚餘及減廢回收等措施處理,以達到2035年「零廢堆填」的減碳目標。他指出,若減廢量不似預期,會啟動興建第三座焚化爐,政府會在北部都會區物色選址。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產品的法例於4月22日實施,坊間用作替代的紙餐具大多難以使用引起熱議。(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謝展寰在網誌表示,垃圾收費雖未能如期推行,過去幾個月大量的宣傳和準備工作喚醒了社會對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的關注和參與,是過去多年從未達到的。未來會把握機遇,大力再加以推動,努力打造香港的減廢回收文化。

回收方面,今年首半年「綠在區區」收集的回收物,相比去年上升約6成。整體廚餘回收總量亦大幅增加,以5月的家居廚餘回收量為例,是去年平均數的8倍。政府會把握公眾關注分類回收這個機會,加強公眾教育和擴大回收配套等工作。

現時本港每日棄置堆填區的垃圾量約1.1萬公噸,謝展寰在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明年建成及運作的焚化爐「I.PARK1」(位於石鼓洲外海人工島)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垃圾,最快2030年建成的「I.PARK2」(位於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每日可處理6,000公噸,兩座合共每日可處理約9000公噸垃圾,佔整體堆填垃圾量約八成。

他又指出,若廚餘每日減1,000公噸,其他又減一些,每日減2,000多公噸垃圾,並非不可能任務。

他又表示,政府會有兩手準備,待第二座焚化爐投產後,會視乎屆時回收率及回收網絡發展等,決定是否興建第三座,政府亦會於北都物色選址,暫未有動工時間表。

此外,謝展寰在網誌又表示,在4月22日實施的「走塑」政策,適應期至今剛過兩個月,謝表示,環保署人員已分別巡查了逾17,500間食肆、13,500間零售店和1,300間酒店及賓館,最近一星期的巡查結果顯示,餐飲業已有約8至9成轉用替代品餐具。不提供外賣餐具的食肆約佔兩成,他引述連鎖食肆亦表示約8成顧客不需要外賣餐具。

零售和酒店業,環保署的巡查顯示符合新法例要求的比例已達95%,他認為是反映一個新的「走塑」文化已在社會慢慢形成。

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正持續擴展,公共收集點由2022年7月約160個增至現時約380個,在去年中開始陸續在50個公屋設立小型「回收便利點」。預計全港公共收集點的數目將在未來一年增加至800個。

廚餘回收設施方面,由2022年7月至今,廚餘收集點由170個增至約1,200個,環保署已提早在6月底完成在全港213個公共屋邨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

局方預期,市民對廚餘回收的需求會持續上升,環保署會在未來一年增加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的智能廚餘回收桶的數目一倍。此外,環保署會於未來一年設立100個廚餘回收流動點,以及在約100個垃圾收集站設立廚餘回收點,供市民和食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