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外勞加碼|勞工界倡新額僅私院申請 留資助院位供本地工流轉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政府擬上調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限額,由現時7,000個分三年增至1.5萬個。勞顧會今午(26日)開會討論有關事宜,六名勞方委員於會後表示,對限額上調深感憂慮,並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減少新增的額數量、新增名額僅供私院申請等,以保留空間讓本地護理員流轉至薪酬待遇較佳的資助院舍。
有委員也提到,資助院舍在整筆撥款下有薪酬撥款,而每名護理員薪金可達逾2萬元,與外勞工資1.4萬元相差數千元,關注這筆錢現時可用於支付聘請外勞衍生的開支,提出政府資助應用於招聘本地員工,促當局加強協助院舍進行本地培訓及招聘。

政府擬上調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限額至1.5萬個,勞顧會今午(6月26日)於海港政府大樓開會討論。(江麗盈攝)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早前稱就院舍人手問題,建議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由今年第三季起額外提供8000個新配額,並在三年內分批分配予院舍:第一年3000個、第二年3000個,以及第三年2000個,意味整個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限額,將由現時的7000個上調至1.5萬個。

勞顧會今午開會討論相關上調,勞福局及社署均有派代表出席。六名勞方委員於會後表示對限額大幅上調深感憂慮,表明政府面對院舍人手問題,不應單靠外勞「一招了」。

勞顧會勞方委員、工聯會副理事長林偉江指,現時業內護理員崗位約1.7至1.8萬個,如外勞限額增至1.5萬個,變相近乎全行靠外勞補充護理員,已有本地護理員、及有意入行的中高齡婦女向他們或工會反映因而對未來就業前景感到擔憂。

林偉江續指,留意到護理員的工資中位數因輸入外勞而受壓,2023年的中位數約14500元,僅較2022年的約14300元,增加2.2%,跑輸2023年整體平均加薪3.8%。他表示,長期以輸入外勞解決人手問題,只會跌入惡性循環,影響本地護理員工資增長,更難吸引本地人投身。

林偉江也指出,現時院舍輸入外勞,雖有限制本地員工與外勞比例,其中資助院舍的比例為2:1,私院則為1:1,惟相關比例實以全間院舍員工與外勞護理員人數計算,認為這個比例應作檢討,也宜以本地護理員與外勞護理員人數計算。

六名勞顧會勞方委員會後見記者。(江麗盈攝)

另一勞方委員、勞聯副主席譚金蓮則提到,資助院舍在整筆撥款下有照顧員的薪酬撥款,每名護理員薪金可達逾2萬元,與外勞工資1.4萬元相差數千元。

譚金蓮引述社署說法,指當中差額現時是改為用於支付招聘外勞時涉及的合約費用、宿舍租金等。她指出,政府的資助應該要用於招聘本地員工,促當局要協助院舍加強本地培訓及招聘。

譚金蓮表示,各勞方委員在會上已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減少新增的名額,新增名額也應僅供私院申請,以保留工作環境及薪酬較佳的津院護理員崗位予本地護理員在行內流轉。

勞顧會勞方委員、勞聯副主席譚金蓮(中)表示,各勞方委員在會上已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減少新增的名額,新增名額也應僅供私院申請。(江麗盈攝)

此外,他們也建議政府要求資助院舍推出「培訓+就業」計劃,並以不低於19,000元入職薪金招聘本地護理員。他們也促政府改善護理人員的晉升階梯及改善薪酬待遇,並檢討過去七年未再檢視的資助院舍護理員入職薪酬及頂薪點。林偉江補充指,社署代表在會上答應會就這些意見會再作檢討。

就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在社交平台公布上調消息,林偉江也指當局今次在諮詢做得不充足,認為當局應提前諮詢,並擴闊諮詢面至勞工界及工友代表。譚金蓮重申,現時各行業計劃僅院舍外勞未帶勞資官三方協商機制,促政府盡快設立,避免再發生「局長自己喺網上公布消息。」

《香港01》正向社署及勞福局就比例限制及薪酬撥款的運用作查詢。

勞顧會勞方委員、工聯會副理事長林偉江(左)指,護理員的工資中位數也因輸入外勞而受壓。(江麗盈攝)

資方委員支持上調名額

三名出席會議的勞顧會資方委員何世柱、麥建華、陳偉聰,在會後也有接受記者訪問,三人表示支持當局上調名額。香港中華總商會代表何世柱稱,資方委員原則上支持當局上調外勞護理員限額,但同意當中細節或可再作檢討。

香港僱主聯合會代表麥建華稱,隨著高齡化,長者人數會增加,院舍人手要求會上升,加上現有員工會退休,認為上調限額至1.5萬個不會導致供過於求。他又指,即使上調限額,計劃也有限制本地員工及下勞比例,相信招聘上仍會以本地員工優先。

香港工業總會代表陳偉聰則指,聘用外勞成本高,且「輸入勞工最終會離開香港」,資本盡可能也想聘請本地人,他及其他資方委員在會上也有明確表達,也期望當局盡快做更多本地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