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女童縫針事故現羅生門 議員倡重新定性事件設委員會獨立調查

撰文:呂穎姍 何瑞芬
出版:更新:

仁濟女童縫針事故出現羅生門,病人父親黎生與醫院說法似乎有明顯出入。據病人父親黎生向《香港01》透露,眼見醫護為女兒縫針時,將女兒臉部向下按在枕頭,惟醫院說法則指,根據紀錄,病人頭部向右接受傷口縫合。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認為,事件反映院方未有與病人充分溝通,倡醫管局應與家屬再聯絡以了解其想法,另亦要重新定性事件,成立委員會獨立調查有否涉及人為疏忽。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指, 醫院雖有提到會邀請專家研究,惟未提會否有其他醫院的醫生參加,認為如能就事件設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調查事件原因會比較穩妥。

女童縫針後反白眼、舌頭伸出嘴巴

仁濟醫院4歲女童縫針時突然出現心臟驟停,至今仍未知成因。醫院在周二(28日)開記者會曾表示,由於個案罕見,會循兩方面調查,包括安排兒科及急症室的醫護去審視整件事件的流程,及了解兒童本身會否有隱性疾病。

在記者會上仁濟醫院多番否認在縫針程序出錯,指醫院是按一般做法將病人固定,而病人頭部向右接受傷口縫合。不過,據病人父親黎生兩日後向《香港01》則指,眼見醫護為女兒縫針時,將女兒臉部向下按在枕頭,而在完成程序後,女兒出現反白眼、舌頭伸出嘴巴等徵狀,質疑是病人助理控制女兒時誤令其窒息。

黎先生指女兒送院時頭骨無事、頭也無水腫。(受訪者提供)

指控一:病人接受縫針程序的姿勢

:當時病床下方有一個枕頭,醫護按住其頭部,女兒臉部向下掩埋在枕頭之中,醫護用類似毛氈及萬能貼,將女兒手腳綁實,並開始縫針。他強調,整個縫針程序女兒頭部沒有向過右方,只是面向下方,斥醫院說法指「頭部向右接受傷口縫合」是說謊,感到憤怒。

醫院:根據紀錄,在縫合傷口前,護士為病人評估傷口情況,而病人服務助理則安頓和固定病人,病人身軀在俯卧姿勢下,頭部向右接受傷口縫合。仁濟醫院急症室部門主管練偉雄在記者會上,回應此是否符合程序時指是按一般做法,而病人助理當時是用手扶着女童的額前,以固定病人,但就未有回應女童有否出現窒息情況

有不具名的醫護預料,「頭部向右接受傷口縫合」為事發後才加入的醫療紀錄,因相關瑣碎資料平時不會寫入紀錄中,料相關醫護是希望保護自己才加入。另有醫護指,如病人後腦位置受傷,需視乎其確實受傷位置在那,才可決定頭部是向右後或是向下接受治療,「部分位置頭部向右或者向左可能都縫唔到針,一定要向下。」

仁濟醫院急症室部門主管練偉雄在記者會示範當時醫護人員如何固定女童頭部。(資料圖片/洪芷菁攝)

指控二:病人在完成縫針後出現情況

:女兒在完成縫針的時間一定比醫院所指的三分鐘長,而女兒在完成縫針後,出現反白眼及黑色眼圈手腳發紫,舌頭伸出嘴巴等情況。

醫院:護士完成縫針時間約為3分鐘後,完成後發現女童已無意識及心跳。

綜合兩名不願具名的兒科醫生表示,如一般人因外力而令其氣道或肺部有任何阻塞,都可能出現窒息的情況,至於如何得知心臟驟停是因心有事或是缺氧則要進一步調查。醫生又指,由於出現窒息時一般人都會有掙扎,故面上或心口會出現紫色斑點(petechiae),惟如受力平均則有可能不會出現相關斑點。

此外,出現窒息的話,病人面部亦會發紫及黏膜呈現紫色。有醫生同意,如病人有出現反白眼及舌頭伸出嘴巴等表徵,有可能是窒息導致。

據醫管局現時指引,九類事件會被定義為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包括

(1)錯誤為病人或某身體部位進行外科手術/介入手術程序、

(2)進行外科手術/介入手術程序後在病人體內遺留工具或其他物料、

(3)進行ABO血型不配合的輸血、

(4)錯誤處方藥物引致病人永久喪失主要功能或死亡、

(5)因出現血管內氣體栓塞而導致病人死亡或神經損害、

(6)住院病人自殺死亡(包括當時暫時回家休養的病人)、

(7)在分娩過程或生產時發生嚴重事件引致孕婦死亡或嚴重疾病、

(8)錯配初生嬰兒或發生擄拐嬰兒事件及

(9)導致病人永久喪失功能或死亡的其他不良事件(不包括拼發症)。

不過,醫管局未將今次事件列入為以上九項事件之列,故今次事件無需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呈報,以及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分析事件成因及提出改善建議,讓相關部門落實改善建議。

議員質疑醫管局開記招前 未有與家屬溝通好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認為,事件反映院方未有與病人充分溝通,質疑醫管局未有與家屬溝通好就召開記者會。她續指,醫院應盡快就事件再與病人家屬會面,了解其想法,另亦要重新定性事件,設專家委員會或根源分析委員會,以獨立調查有否涉及人為疏忽。她又指,目前最重要是搶救小朋友令其及早康復,希望醫院高度重視事件,並為家屬提供一切可行協助。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同樣指出, 現時病人家屬與醫院說法有出入,加上病格不設閉路電視,難以判斷那一方的說法準確。他續指,醫院雖有提到會邀請的專家研究,惟未提到會否有其他醫院的醫生參加,建議設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調查事件原因會比較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