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逾10%青少年曾受網絡欺凌 改圖恥笑趨增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網絡世界成為生活一部分,亦令青少年之間的欺凌由校園擴展至網絡。有調查發現,逾一成中小學生曾被人「改圖」恥笑,調查也顯示部分遭欺凌的青少年會直接反擊,或找朋友聯手抗衡,形成惡性循環。有學者指,長期被欺凌者仇恨會愈趨嚴重,同理心會愈來愈弱,最終也成為欺凌者。

網上文化普及,可能令網上欺凌情況增加。(資料圖片)

復和綜合服務中心與城市大學於去年中以問卷訪問3000名中小學生,結果發現超過10%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被人網絡欺凌,最常見的是被人「改圖」恥笑及羞辱(相片被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達12.7%,其次為被人惡意中傷或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有12.1%。

中心比較去年及2012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受訪學生網絡欺凌別人及遭受網絡欺凌,都有上升趨勢,如被「改圖」恥笑的比率升了約10個百分點,至17.6%。

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成榮稱,網絡欺凌匿名、傳播速度快,而且不能收回欺凌,與傳統欺凌有別。(曾向銓攝)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成榮認為,香港網絡欺凌對比起澳門、台灣、中國,情況不屬於嚴重,「但愈來愈令人擔心」。就調查顯示約四分一人受訪學生遭欺凌後,會自己直接反擊或找朋友幫手抗衡,造成惡性循環,黃指若學生長期被欺凌,一方面同理心會削弱,對其他人的感受視而不見,另一方面仇恨心會增強,報復隨之而來,容易反成欺凌者。

另外,現時網絡流行圖片或影片「惡搞」,黃認為該類欺凌玩笑性質較重,未必被人當真,相反謠言、中傷等言論欺凌流傳快、難澄清,傷害或會更大。

該調查又發現,近45%受訪學生有較嚴重抑鬱症狀,如失眠或對前途感到絕望,而且症狀與上網習慣、網絡欺凌等有正面相關性。宣道會陳元喜小學校長楊潤玲稱,一般學校未必常有社工駐校,如學生出現症狀,多靠家長向學校反映,她希望政府增加教育心理學家幫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