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東京生態城|食物垃圾廠佔地小 產電量大 港回收業稱應借鏡
全個世界都有垃圾,社會要可持續發展,源頭減廢、資源再造,這些概念大眾早不陌生,但實際上是怎樣做?《香港01》直擊東京有座超級生態城,目前有10間私人企業進駐,共設12所回收及處理不同資源的設施。其中一所食物垃圾回收廠,佔地約4800平方米,每日卻能處理逾百噸食物垃圾,每日生產逾四萬度電力,
有香港回收業界聽罷,直言香港似乎在技術上未如人,也提到,香港回收業一直積壓地方及人手問題,料本港業內欠三成、約千名人手,加上覓地愈來愈難,租金愈來愈貴,促政府要認真多聽業界意見,例如考慮釋放一些臨時土地,供業界用來暫存回收物,減輕租金負擔,幫助持續發展。
東京的超級生態城(Super Eco Town),源於當地政府早在2001年提出首都圈超級生態城的概念,及後在2002年制定《東京都廢棄物處理計劃》,同年公布《超級生態城計劃公開徵集指南》,開始公開招募,10間私人企業獲邀進駐超級生態城,共設有12所回收及處理不同資源的設施。
事實上,在日本並不只東京有生態城,據日本環境省的刊物,在2018年,全日本已有26個地方有生態城,其中北九州市、岐阜県、長野県飯田市、川崎市的生態城,屬最早一批,於1997年設立。
高俊興業株式会社(Takatoshi Corporation)是首批進駐東京超級生態城的企業,他們會將回收的混合建築廢棄物,先以人手分類,取走不適合回收的物料或物品。混合建築廢棄物其後會以機械切碎,再以不同機械進行分選,分出來的再生砂、可燃垃圾、廢鐵、鋁、有色金屬等會存放在不同倉庫,其後會送到其他地方作進一步處理。
高俊興業株式会社董事兼管理本部長葛西正敏表示,所有回收工場受不同法律規管,聲音、震動、塵埃、臭味、排水等均有相應管制,每年要自費聘請政府核准的機構來進行評核,事後這些報告均要呈交政府、並在網站上公布。
高俊興業株式会社生產本部副本部長、東京臨海生態工廠工場長古留清人則提到,工場在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共處理95,673噸混合建築廢棄物,綜合回收率近九成;在此段時間期間,2024年1月的綜合回收率達93%。他續指,由於建築廢物從各處運來,難以控制當中有多少不適合回收物料,回收率也受此影響。
古留清人指,工場在人手上也有挑戰,現時靠招聘廣告,惟成效不彰,年青人不願入行,工場位處地方遠離市區,上班不方便,招聘比較難。他指,工場現時有50名工人會參與人手分類的工序,工人們平均每月要加班60小時,希望多請30人,以減少工人的加班時間。
在高俊興業株式会對面的,則是Bio Energy Corporation(バイオエナジー株式会社)食物垃圾回收廠,接收來自東京都的食物垃圾,並利用甲烷發酵系統,切碎的食物垃圾在發酵槽發酵30日,期間產生的氣體,既可用來發電,亦可供應燃氣。
Bio Energy經營企劃室室長中澤孝洋指,該廠現時除定期維護的時間,全年24小時運作,每日能處理130噸食物垃圾,相當於約59萬人產生的食物垃圾量。該廠房現時每日能產出40,560kWh的電力,可供約4,000戶家庭使用;同時生產每天約2,400立方米的城市燃氣供應量,可供2,000戶家庭使用。
該廠房以往生產的電力,有一半留以自用,另一半則售予電力公司,近年改為全數售予電力公司。中澤孝洋稱,當地政府有特定價格向廠方收購電力,每度電售價為39日圓,而現時廠方則以每度電25日圓購入電力。
他提到,以往購入電力的價錢僅15日圓,如未來電價繼續上升,也有可能改變策略,將廠房生產的部份電力轉回自用,但牽涉及設備調整,仍需考慮及與電力公司商討。
中澤孝洋稱,最初東京也面對土地問題,有土地也會用來興建房屋,要覓地開設資源回收廠不容易,而當地政府利用這片臨海、遠離民居的土地,建設超級生態城,邀請私人企業進駐。除卻取得土地的費用,其公司在該處設備投資總額約30億日圓,當時獲政府補助12.79億日圓。
不過,他都說廠房佔地約4800平方米,空間有限,廠房也要垂直發展,善用地下空間,處理逾百噸食物垃圾已很勉強,他也坦言回收的食物垃圾也因而要「搬上搬落」,非最有效率的做法。
提到香港同樣有土地問題,問到對香港的資源再造有何建議,他建議香港在回收垃圾後,分類宜做得仔細些,以達至更好的發酵效果。
香港的回收業界,又是怎樣看待這座超級生態城?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指,Bio Energy佔地面積雖細,每日卻能處理逾百噸食物垃圾,「算是很厲害。」
佔地約4800平方米的Bio Energy,每日能處理130噸食物垃圾,每日能產出40,560kWh的電力,可供約4,000戶家庭使用;同時生產每天約2,400立方米的城市燃氣供應量,可供2,000戶家庭使用。對比香港理廚餘的O.PARK 1 ,每日處理200噸廚餘,產生的電力扣除自用部份,每年可提供1,400萬度剩餘電力,相當於3,000戶家庭的用電量。
劉耀成坦言雖不算熟悉廚餘處理,但從上述數字去看,似乎反映香港處理廚餘的投術未及日本,認為香港應了解及學習日本處理食物垃圾的技術,「我們政府那個(O.PARK 1)比它(Bio Energy)大沒10倍也有8倍,可能這樣比較,我們香港真的失敗,人家都已百多噸,我們也只有二百噸。」
香港也有一個佔地約20公頃的環保園,於2007年開始運作,以可負擔的租金為循環再造業提供長期用地,感覺上與東京的超級生態城概念相近。劉耀成就提到,入園門檻不低,至少要投資3000萬元,對業界而言並非易事。
他又提到,疫情曾有一段時間,發泡膠無法運返內地,引起一陣「白色恐怖」,港府才後知後覺;反觀日本不少商場設有壓縮發泡膠的機器協助回收,認為香港絕對可以做同類措施,惟港府「成個環保鏈都係睇得唔足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談到日本業界提及在土地及人手上的挑戰,劉耀成直言香港有同樣問題:「其實香港一直都積壓著這個地方、人手問題。」他估計香港業內欠三成、約千名的人手,年輕人不願入行,很多行內人已逾65歲,覓地也愈來愈難,租金愈來愈貴,促政府要認真考慮。
他續說,很多時政府提出的土地投標,仍是採用價高者得,然而,有部份回收物的利錢較少,也令也相關的回收商難以投得土地,建議政府未來在土地投標上,宜多考慮社會需要,少著重價高者得。
就政府有意擴建環保園,以至更多供回收業使用的設施,劉耀成則坦言遠火難救近火,希望政府多聽業界意見,例如考慮釋放一些臨時土地,供業界用來暫存回收物,減輕租金負擔,幫助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