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膠去哪兒】日處理量升若回收不足廠房倒閉 堆填區成唯一歸宿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2018年本港平均每日有139公噸「1號膠」(PET膠樽)被棄置,本港兩間塑膠回收處理廠今年相繼落成,預計每日可處理逾90公噸膠樽,若能收足可避免六成半膠樽葬身堆填區。
回收商有美好回收藍圖,但有環團認為,全港「中央收膠」、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及垃圾收費遲遲未能推行,在有限政策支撐下回收系統發育不全,加上《巴塞爾公約》明年起規管全球廢塑料貿易,本地膠競爭更大,擔憂塑膠回收廠因回收量不足經營更難,甚至倒閉,日後再推動回收更難。
「廢膠去哪兒」系列之三

「廢膠去哪兒」系列

(一)回收不足廠商進口外國膠撐營運 中央收膠起步觸礁

(二)棄樽變貴價膠重生出口台灣 回收商盼可在本地重用

(三)日處理量升若回收不足廠房倒閉 堆填區成唯一歸宿

本港兩大膠樽處理廠預計今年內落成,當中包括由劉財記紙業董事長劉耀成設立的廠房。(歐嘉樂攝)

本港兩大膠樽處理廠預計今年內落成,其中一間是歐綠保、碧瑤及太古可口可樂在環保園聯營的塑膠回收設施,預計年底落成後每日可處理逾100公噸的廢棄PET及HDPE塑料(即1號及2號膠),當中PET佔約三分二;另一間是由劉財記紙業董事長劉耀成設立,最快下月投產,每日PET最高處理量為25公噸,預計兩廠投產後每日最多可處理逾90公噸PET。

此外,目前本港處理最多PET的瀚康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每月從本地及外國接收至少800公噸的廢塑膠中,PET佔一半,則約400公噸;而正展開東區「中央收膠」的承辦商俊成環保有限公司,上月接收約6公噸PET。

綜合估算上述四間公司的預計可處理量及目前接收量,若回收商如願從本地接收所需膠量,可達111公噸。以2018年棄置量計算,可避免八成膠樽被棄置。

回收政策不足  環團憂塑膠廠難營運

數字看似美好,但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卻憂心回收業難以支撐營運。他解釋,即使是已推行生產者責任制的國家,亦難以達致100%回收,做到7成已是不錯,對於「中央收膠」暫只集中三區、未全面推行塑膠回收政策的香港更難。

根據統計處資料,2014年廢塑料進口量為307.8萬公噸,直至2018年初內地開始逐步收緊可回收物料(包括廢塑膠)的進口管制,同年進口量減少至60.1萬公噸,跌幅達8成。目前仍有部分回收商依賴外國塑膠進口,但《巴塞爾公約》明年起規管全球廢塑料貿易,除非得到入口國家批准,否則不得輸出混合、不可回收及受污染的塑膠垃圾,將截斷部分塑膠來源,朱漢強預視回收商只能「蝕本」等待遙遙無期的垃圾收費,或是倒閉離場。他續指,政府支援有限、公眾對回收系統信心崩潰,難以同時支撐多間塑膠廠持續發展,亦引起漣漪效應,他日再次討論垃圾收費時,政黨及公眾又批評回收配套不足而卻步。

朱漢強表示,有限政策支撐下回收系統發育不全,擔憂本港塑膠廠因回收量不足倒閉,日後再推動回收更難。(資料圖片 / 吳鍾坤攝)

斷絕外國膠  有回收商或離場止蝕

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黃頴灝是廢塑料回收工場「利之港」的合夥人,每周處理220公噸塑膠,當中不足一成來自本港,其餘來自外國。受惠於部分國家如英國政府對當地回收業提供補貼,一公噸未經分揀的雜膠來貨價約500港元,與他在本地回收塑膠的價格相若。面對明年或不能再接收外地塑膠,他直言「好擔心,出去收成本好高,最壞打算係唔做」。同樣依賴外國膠的「瀚康再生」亦透露若本地膠數量不足,只能減產。

有回收商擔心外國膠被截斷,生意更難做;亦有回收商認為只要有經濟誘因及足夠宣傳,仍可維持生計。(曾梓洋攝)

垃圾徵費將「胎死腹中」

環保署回覆指,會視乎先導計劃的經驗及成效,並參考稍後推出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內容及進展,考慮長遠將服務擴展至全港各區。朱漢強認為,該生產者責任計劃僅涵蓋膠樽,與中央收膠計劃並不抵觸,反之更應同步進行,政府亦有責任構建完善的回收系統。他建議,加快落實全港中央收膠步伐及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以免兩年後今屆政府任期屆滿,相關回收政策「爛尾」收場。

垃圾收費醞釀長達15年,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曾預料明年推行,但立法會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委員會開會多次仍未有共識。今屆立法會任期即將屆滿,委員日前就是否同意終止審議表達意願,最後12人同意、9人不同意。

塑膠回收率將會逐步回升,還會每況越下?(曾梓洋攝)

提出討論是否繼續審議條例是草案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何俊賢,強調不反對垃圾收費,只是草案遇上「天災人禍」,在政治鬥爭及疫情影響下「胎死腹中」。他批評,回收業欠土地、受內地「綠籬行動」影響而港府沒有政策支援,加上過去環保署執法力度有限,認為署方要有強而有力的執法、優化垃圾收集系統,才能爭取最大支持度。

公民黨譚文豪表示,委員中建制派佔大多數,開會猶如開清談節目,不斷被拖延時間。他認為,即使是商界亦有企業社會責任,市民也會諒解政策出發點是好,令社會減少浪費,但有委員或錯誤理解市民意願、或為爭取選票而一再反對,對垃圾收費能否推行不感樂觀。

環保署表示,將繼續配合立法會相關法案委員會的審議工作,但不論草案能否於本立法年度通過,會繼續為實施垃圾收費進行宣傳教育和做好其他準備工作,好讓日後條例獲通過後更順暢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