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與模擬醫院助加強服務及醫護培訓 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智能科技發展迅速,除了為市民生活帶來方便,亦有助帶動整體基建得以加速發展,包括令醫療服務推展得更快更前。不少本港醫院在診症及治療形式上受惠於科技發展,令質和量都得到改善,智能科技亦為醫院建築或管理帶來正面影響。以智能科技構建的「虛擬」醫院,可讓病患者毋需親身到醫院接受診治,紓緩實體醫院病床的需求。此外,醫護學員亦可以透過「模擬」醫院作技術實習及診治訓練,不受地域或時間限制,並能獲得標準化的評核,擴大這種新一類實習體驗,長遠相信可對醫療及其教學發展會帶來不少好處。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新冠疫情後,社會對「虛擬」醫院的討論越來越多,有專家開更清楚地闡述「模擬」醫院與「虛擬」醫院的分別及屬性。一般認為虛擬醫院是指醫生可以透過視像會議及病人穿戴等技術向病人問診及作出治療等,甚至有討論認為在科技急速發展下,讓醫生在遠方以機器人遙距施行手術等,「虛擬」醫院是傾向提供遠距離醫療服務的醫院。
至於對「模擬」醫院的了解,筆者記得過去曾到訪愛爾蘭一間實體「模擬」醫院,整間醫院均是以正式醫院設計,備有各種先進醫療設施,但只是用作教學用途。那裏設有不同類型的病房、手術室及急症室等,除了讓學生模仿在真實醫院進行實習外,醫科生更可利用病人家屬捐贈的遺體去模擬真實施行手術。「模擬」醫院是傾向提供醫療實習服務的醫院。
藉着數碼化高速發展的契機,模擬醫院或可以建成數碼化模擬醫院,因現時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或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縮寫VR)技術已大行其道,並發展完善,若醫科學生能透過AR或VR技術進行手術訓練,可如同置身真實手術室中模擬地施行手術,可容易作重覆實習,反覆驗證所使出的技術水平,再配合真實醫院的實習訓練去強化技術,相信有助提速提升整體醫療技術傳授和培訓的質素,亦可及早紓緩醫護業界長期人手荒或出現青黃不接等壓力。
另外,在新科技下透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不但可利用電腦去預先篩選出現某類病徵的病人,作為醫生臨床治療時的支援,施行手術時亦可作更精細的影像分析,醫生更可透過智能系統獲得更多醫療建議,有助更準確的作出診斷或決定治療方案。此科技對醫科學生來說亦算是喜訊,可傅助他們作更精準的臨床決定,換句話說即是避免誤診或忽略部分細微病徵的可能。
筆者亦曾到訪內地的醫學科技科學園,當地曾有實驗室人員利用人工智能與電腦模擬去試用新藥,測試藥物用於在某些細胞上的反應,亦可幫助醫生及醫科學生更了解不同藥物的特性、療效、副作用及安全考慮等,大大縮短新藥品的產出週期。
其實近年本港大學亦陸續加入科研行列,以創新科技去提升醫療水平。如香港城市大學的現任校長梅彥昌教授亦本身屬醫療技術創新者,該校宣布將成立數碼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cine),目標是主力研究更多醫療相關的新科技。研究院的範圍並不限於人工智能,強調研究院並非培育醫護人員,而是吸引世界各地的醫療科技科研人才,開創醫療創新工作新的一頁。因為大學研究的自由度較大,並非如商業機構般在索取或使用病人及用藥臨床相關資料上有一定限制,相信研究的效率亦會較高,或可掌握更全面的數據,若有更多大學加入研究行列,共同對提升本港整體醫療水平亦有裨益,同時亦可幫助激活香港的經濟發展。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