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室內處所換氣量標準不統一 或加劇傳染病傳播
近來天氣反覆加上冷鋒來襲,市民染病機率大增,病毒傳播風險增加,不但流感肆虐,連新冠肺炎病例亦似乎有增加趨勢。病毒專家們對病症傳播方式一直有不同討論,但不論是透過空氣還是飛沫傳播,各國相關的機構都指出室內通風欠佳明顯會加快病毒散播,可惜自疫情過去後,針對部份較人多擠逼的室內處所,其換氣量要求仍未有訂立統一標準,甚至加強規管,料會成為流感病毒迅速散播的主要源因之一。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本港流感感染個案有上升趨勢,不少市民亦由過著後疫情時代的「無罩生活」,在人多地方逐漸重新自發戴上口罩以防受到感染。有醫學專家警告市民要提高個人防疫意識,尤其免疫力較低的人士更需要提高警覺。筆者早前亦不幸「中招」染上流感,雖然病情不算嚴重,但走在街上亦遇上不少人「同病相憐」,而即使病情轉好,很多人亦會持續咳嗽一段長時間,令人感受到流感肆虐的威力。在現時流感個案不斷的增加,有更多病情嚴重,變相有機會提升死亡數字,實在不願見到此事會發展到對社會及經濟造成非常之大的影響。
其實各地專家對於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傳播途徑均有不少討論,如有人認為流感或新冠肺炎等可透過飛沫傳播,即經吸入患者打噴嚏、咳嗽或講話時所噴出的飛沫,或接觸沾有飛沫的物件後,再經觸摸口、鼻或眼睛時進入身體;但亦有指病毒有機會透過空氣傳播,即病毒能在空氣中浮游一段時間,再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據港大的一個團隊硏究結果顯示,不少人雖已採取洗手及佩戴口罩預防措施,仍有半數人會通過空氣中的帶病毒懸浮粒子受感染,揭示空氣中的這些懸浮粒子是流感傳播的重要媒介。
據知,即使有人噴出飛沫,一般的粒子未必能遠距離散播病毒,但當中若有較輕的粒子,其傳播範圍甚遠,亦可黏附在物體表面上,透過接觸散播病毒。過去人類在預防傳染病時,曾以不同方法去防範吸入帶病毒的飛沫。例如,昔日的醫療人員會戴上如鳥型般的「鳥面具」及護眼罩等,而長長向下彎曲的鳥嘴作用為呼吸孔,可防止吸入空氣中帶有病毒往下墮的飛沫。有研究則指出大聲說話可噴出每分鐘一萬顆飛沫,而咳嗽更甚者可噴出多達萬五顆。怪不得古時中國人想出以薰醋來消毒室內的空氣,因《本草綱目》指出:「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理諸藥」。雖然沒有人作過科學化確認,但醋酸都是有一定的殺菌能力,並且濃度要相當高才能達到效果。
不論病毒途徑傳播為何,越侷促的環境,病毒傳播的機會便會越高,因此處理好室內通風甚為重要。過去本港在新冠疫情期間曾就食肆等室內處所制定換氣量限制,確保市民在較高危的室內地方能減少因為空氣不流通而受到感染,特別是較多患者出現持續咳嗽等病徵,亦令流感傳播更快。可惜,隨著疫情過去,相關限制撤銷後,食肆等較高風險的室內地方,其通風系統要求或換氣量等均沒有統一限制及提升要求,僅各個部門因應不同需要訂立不同通風標準。例如,不同部門對各類處所的空氣質素及鮮風量等均有不同要求,卻未有特別針對預防病毒傳播而訂下的限制。
筆者認為,當局要整體性地加強疾病傳播,不但加強室內食肆、商場及公共交通等人多擠逼地方的通風要求,除了要訂立統一標準,亦可考慮將標準加入發牌條件內,確保相關處所負責人會嚴厲執行。其實現時不少航空公司已就換氣系統已作出改善,並特別因應新冠疫情而在航班上配備高規格空氣粒子過濾裝置,也許本港食肆及人多處所等亦可參考相關做法,或重新考慮重推新冠疫情其間所作的改善通風措施至恆常化,為防止流感或其他傳染病傳播所面對的增長而作最佳準備。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