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學校籌款】3個小學生 最細得7歲 橫越香港行路返學!
屯門鄉師自然學校海星校長上星期帶領4個小孩和年輕人,由大埔徒步走到屯門校舍,全程33公里,要行三日兩夜,其中一段路小孩有個大發現──被蜘蛛網纏著的獵物蜉蝣。蜉蝣看起來就像一隻長有一雙黃色半透明翅螃的小昆蟲,瘦瘦弱弱的,在蜘蛛網中心晃著身子,但卻被蜘蛛網纏得緊緊的,學生和老師都很好奇,圍著掛著蜘蛛網的欄杆看得聚精會神精。看著蜘蛛爬向中心,抱著晃動的蜉蝣,一會兒,蜉蝣變得乾巴巴、動也不動,蜘蛛再吐絲圍著蜉蝣,似乎不打算馬上「開餐」。大家看得入神,雖然可憐蜉蝣就在眼前死掉,但決不干預自然生態,「如果救左蜉蝣,隻蜘蛛又會冇左食物,可能佢都會死」。
這是搭車路上不會看見的風景。
海星校長出發前簡介路程:
DAY 1 大埔打鐵屻出發,途經鉛礦坳,再登上大帽山山頂,最後下山到荃灣西附近的荃錦坳露營,全程約13公里。
DAY 2 荃錦坳營地起步,行往田夫仔,沿途道路較平坦,唯一較考驗耐力的是繞行大欖涌水塘,到達黃金海岸一帶的掃管芴畢業家長家借宿,約16公里。
DAY 3 海星校長會會合另一支隊伍,經上引水道和麥理浩徑走到鄉師自然學校,約4公里。
記者決定跟訪第一、二日路程,嘗試由大埔徒步走到屯門黃金海岸一帶。
步行路上遇見水蛙蛋、蜘蛛吃蜉蝣
比起坐港鐵,每隔3分鐘,廣播器讀出一個站名,步行時經過的一切都來得更真實,特別是同行有3個不到10歲的小學生雪雪兔、小蝴蝶、龍貓(前兩個都是海星校長的女兒),他們與大自然的互動自然令記者特別深刻。
2日行程中,最困難的是登上大帽山山頂及繞行大欖涌水塘兩段路。大欖涌水塘的路雖然平坦,但水塘面積非常龐大,加上水塘邊植有大樹,很難看到水塘,所以路看似不停重覆的半圓,綿綿無盡,「點解行咁耐咖?好似行極都行唔遠,會唔會行唔到出去咖?」,學生龍貓曾這樣問過。
路上困難固然令人深刻,但也不乏笑聲。在大帽山上的涼亭休息期間,雪雪兔突然大喊:「爸爸,你估下我見到咩?」,就牽著海星老師,到涼亭的木柱旁。木柱上貼著一團有黑色點點的土黃色大泡泡,記者還在猜那是什麼,雪雪兔又奔出一句「係水蛙蛋!」。另外幾個學生紛紛轉過頭來看這個新發現,既好奇又害怕,海星老師用手輕輕摸了水蛙蛋,大泡泡陷了一下又彈起來了,感覺有點像肥皂泡,雖然搞不懂山上的涼亭為什麼有水蛙蛋,但學生都覺得很有趣,在旁看著牠。
經過第一日近13公里的步程後,我們第二日又由荃錦坳出發前往屯門掃管芴。雖然大欖涌水塘綿綿無盡的山路,一度令我們氣餒,但離開水塘不久,學生又恢復精力,還在通往掃管芴的最後一段路上找到另一個大發現──被蜘蛛網纏著的獵物蜉蝣。
水蛙蛋、蜘蛛吃蜉蝣,這些情景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但步行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張開雙眼,發掘四周有趣的東西。海星一家住在大埔,雖然一星期五日都會由東面的大埔穿梭到西面的屯門,但也是頭一遭在「路上」遇見他們,「平日搭車或揸車返學,硬係好似有個目標,返學或返工,但行個時冇呢種好趕急的感覺」。
「搭火車、地鐵時成日都好擠迫,人同人之間冇咩交流和接觸,到左站又係好趕急、好緊張咁」,他覺得走路時更能享受沿途的風景。雖然海星一家無法每日都步行回校,但有了這次經驗後,他也很鼓勵工作地點或學校離家不太遠的人,可以試一下走路,「用雙腳去行,生活感大啲、放鬆啲,行路都會遇到附近的鄰居和朋友」。
創辦人知秋:行路時只可「當心步道」
第一晚大家在荃錦坳營地紮營,跟早早從西貢出發徒步返工的知秋匯合。知秋是自然學校創辦人,家住西貢,比海星更遠,今次就花上7日6夜徒步「行路返學」。知秋自從在2007年創校,每日都要花上1小時45分鐘的車程,轉上3程車才回到學校,在車上還要忙著備課、打電話、看書,空閒時可能聽聽音樂、看風景。有朋友笑他可憐,每日穿梭東西兩面上班、下班。於是今次知秋就決定把過程拖慢,用腳步感受當下。
「行路時會專注好多,唔可以睇書,亦唔會傾電話,只會『當心步道』……姐係睇住條路」,知秋喜歡靜行,趁步行時跟自己和大自然溝通,「同一路條行得多,見到同一棵樹,會覺得棵樹是自己的朋友,也會因為它欣欣向榮的生命力覺得自在和喜悅」。
西貢徒步行到屯門 7日6夜行68公里
上星期日剛好是自然學校十周年步行籌款日,各條路線的步行籌款隊伍會在屯門校舍會師。知秋是其中一隊的隊長,他與10個朋友,用上7日6夜,由西貢大網仔行到屯門,全程68公里,沿途紮營休息,一於走回學校參加會師儀式(如遇上無法步行的地方,他們也會坐船或坐一小段車)。他們一行十人由大網仔出發,繞到新界東北的鶴藪和南涌,再前往中部的碗窰和鉛礦坳,最後走到西面的荃錦坳、田夫仔,再走到鄉師自然學校。
知秋相信步行能令我們家變「大」,「當我地能夠由屋企行到工作地方,這段距離就會成為我地屋企的一部分」。知秋以市區為例,我們會在步行途中的商舖買東西,與店主和街坊接觸,擴大我們的生活版圖。同樣在大自然,我們也會因為天天看到同一棵樹,把它當成我們生活一部分。當我們視沿途的人、事、物是我們家的一部分,我們就不會輕言放棄或破壞,反而會好好保護。
雖然今次知秋和海星主要沿著郊野公園行山徑走回學校,但步行的範圍又怎會只限於郊野公園內?知秋建議政府可在跨海大橋等高速公路加設行人步道,讓市民在市區也能夠透過步行前往更多地方。他又建議政府收集車多路窄的道路資料,改善行人路配套,「即使在不封路日子,市民都可以很容易行去唔同地方」。
若大家想嘗試用雙腳而非車輪到達目的地,或者可參考一下他們的行程,再好好計劃。還有憂慮?知秋舉起手,在空中劃了一個「剔號」,「係時候又要借用下呢個符號啦,唔洗諗,Just do it!」。
留意下集:
想知道3個小孩如何捱得住徒步3日?請留意下集:小孩徒步返學三日不哭喊? 老師有妙計:不可逼
記者跟訪,竟被學生問「點解你食肉?」,發生什麼事?請看採訪手記: 答孩子問——點解你食肉?
參考路程:
大埔打鐵屻-屯門杯渡街 (33公里)
D1 打鐵屻-鉛礦坳-大帽山氣象雷達站-荃錦坳(露營)
D2 荃錦坳-田夫仔-大欖涌水塘-掃管芴
D3 從掃管芴出發-沿引水道前進-接行麥理浩徑-鄉師自然學校
西貢大網仔-屯門杯渡街 (68公里)
D1西貢大網仔-長山-雷打石-畫眉山-嶂上-大灘
D2黃石碼頭-搭船經赤徑,塔門,荔枝莊,到馬料水,轉太和,行桔仔山坳-衛奕信徑-坑山-鶴藪
D3鶴藪-丹竹坑-龜頭嶺-南涌 (新界東北、北部)
D4石板潭-碗窰-鉛礦坳 (中部)
D5鉛礦坳-環大帽山山腰-施樂園-麥理浩徑-荃錦坳-
D6荃錦坳-甲龍林徑-河背水塘--麥理浩徑-田夫仔
D7田夫仔-麥理浩徑九,十段(掃管笏)-鄉師自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