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石硤尾廢校蛻變藍圖 集K房、託兒所、過渡房屋於一身

撰文:何潔泓
出版:更新:

日前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獲政府批出空置校舍,又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快速撥出三千萬翻新舊校,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於三個機構皆有職務,遭批評有嚴重角色衝突。另一邊廂,民間一直倡議政府善用閒置校舍解決土地問題,卻遲遲未有回應。有團體以石硤尾愛德小學作為試點,設計多用途空間,促請政府接納意見。

全貌

團體拋磚引玉,針對廢校設計出混合住屋及多功能社區的改劃藍圖。(受訪者提供)

地下

愛德學校地下平面圖,團體建議分劃成社區士多、資訊中心、放映場地、飯堂、墟市及園圃。(由受訪者提供)

一樓

一樓有長者中心、課後托管及自修室。(受訪者提供)

二樓

二樓被規劃成跳舞室、手作室、製衣工房、環保清潔生產室及木工場地。(受訪者提供)

三樓

綜合街坊意見,團體建議三樓分成手作工作室、樂隊排練室、辦公室、健身房以及兩個外借空間。(受訪者提供)

四樓

團體倡議四樓的六個課室改建成十二間過渡性房屋、以及無火煮食的共同廚房。(受訪者提供)

天台

街坊反映一般家居面積小,曬衣空間不足,而天台是曬衣的好空間。(受訪者提供)

設計師:建築要切合民間需要

位於石硤尾的愛德小學樓高四層,自六年前荒廢,距離地鐵站約五分鐘路程,鄰近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附近有多條巴士和小巴線。校舍每層有6間課室。數個民間團體諮詢居民,要求改建學校,並設計出的足以容納23個社區設施、12間過渡性房屋的藍圖。

團體建議頂樓課室劃為12間過渡性房屋、無蓋操場變身民間墟市、有蓋操場用作社區飯堂、其他地方劃為社區放映場地、共購士多和資訊中心。原有的洗手間將加建浴室、一樓至三樓的課室則改裝成多功能用途空間,包括社區K房、跳舞室、band房、木工室、健身房、自修室、託兒中心、環保清潔生產室和長者中心等,天台則用作公共曬衣空間。

參與項目的社區設計師何尚衡指,設計師最重要的是走入民間,理解居民真正需要,而非自行空想。今次他隨團體參與工作坊,了解到街坊普遍認為石硤尾及深水埗公共空間不足,也渴求更多聚腳點,於是收集意見,一起建立藍圖,設計出最能平衡各方需要的版本。

他指向平面圖,說跳舞室和社區K房被放置在同一幢副建築樓是基於噪音與隔音問題、老人中心建於一樓則是便利用家。他指現時不少設計外觀漂亮,但不一定能滿足使用者需求。他舉例在商業世界,一幢三年要起好的樓,設計師往往只有少於一個月落區了解,遠遠未夠掌握民情。因此他走進民間項目,希望能善用資源。

既提供住屋又貼近街坊需要:樓宇與社區中心混雜生成 

政府高調取締工廈及天台屋,而政府於2007年起陸續清拆中轉屋,去年,政府更考慮清拆市區唯一的石籬中轉屋。現時藍圖雖關顧受市區重建影響的迫遷戶,卻只僅提供舊校其中一層,12間課室作過渡性房屋,是否「到喉唔到肺」?「關住基層住屋聯席」成員何智聰解釋,要從教育用地改建成住屋用途十分困難,他強調住屋問題雖然嚴重,但要由下而上地設計社區空間,就要重視民主精神,聆聽不同持分者的意見。基於住屋管理問題及平衡該區居民對於公共空間的需求,方案暫時只有一層劃作過渡性房屋,他期望政府加快開放閒置校舍,增加土地供應,又指團體將持續諮詢居民,並會根據意見再作調整。

團體舉辦過數次規劃工作坊,出席者包括當區居民、工廈迫遷戶和關注不同議題的團體,大家都表達出不同意願,例如基層居民希望有買菜便宜的墟市、婦女希望有K房玩樂與託兒空間、迫遷戶則期望有過渡性房屋。收集各方意見後,何智聰指是次規劃歸納出三個重點,包括社區經濟(各個手工室)、過渡性房屋(安置基層)和墟市(基層消費空間),團體希望能滿足各個社區持分者,重塑社區關係。

愛德小學由2010年荒廢至今,校舍一直蚊患嚴重。(受訪者提供)

最長荒廢校舍35年 民間促政府善用

去年十月,審計署發表《使用和處理空置校舍》報告,指教育局的空置校舍有234間,當中有105間未有使用,其中9間為位於政府土地的校舍,學校平均停辦11年以上,更有舊校空置長達35年,管有權亦未有交還。

事實上,市民一直未能進入愛德小學考察,設計藍圖由遠處及外部觀察製成,設計師從圍欄外觀望,並以窗口大小和抽氣扇位置估算課室、廁所和樓梯所在位置,繼而畫出3D平面圖。深水埗區議會承諾將於本月安排團體入內參觀,但未有公佈是否初步接納建議。兩個月前,教育局曾提及租用校舍的對口單位為民政事務處,但團體只能短租一年使用。

是次項目由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社區發展陣線和社區構想室共同參與。他們一直推動墟市、住屋和社區經濟等議題。今次望能拋磚引玉,並於明年三月前完成正式計劃書,促請政府積極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