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校.上】政府任過百校舍丟空 翻新需數百萬嚇怕非牟利申請者
香港的鄉村學校,在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曾是新界教育的搖籃,隨後由於人口結構變遷和校舍條件等,村校由興盛轉至衰落,一間接一間地停辦。在政府表示要解決土地問題的今天,全港有234間空置校舍,近半數未有使用,一直丟空數年甚至數十年。
過去不少非牟利團體欲申請這些用地,部分雖成功獲批,但校舍日久失修,需負擔數以百萬計的維修及保養費,有團體直言有心亦無力,惟有放棄。
要追溯村校的歷史,大概可以從清末的學塾說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新界村落在祠堂私塾的基礎上逐步改革,村校逐漸成形。過程由民間推動,村民自行承擔經費籌辦,政府僅由督學從旁監察教學質量,每年向表現良好的學校提供津貼,這可算是一段民間力量動員的歷史。
戰後人口急增,五十年代可說是村校的黃金時代。村校一般只有6班左右,但在全盛時期擴展至20多班,全港村校當時更達到800間。它們大多是金字塔頂式的單層建築,校內種植果樹及其他大樹。
隨着香港的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新界交通網絡、新市鎮及屋邨發展等,八九十年代迎來了村校的衰落。至2003年政府推行「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即俗稱「殺校政策」,村校愈來愈少。1993年的立法局文件顯示,於1992/93學年,全港共有134間鄉村學校,但至今僅餘20間。近年,北區的「雙非」及「單非」學童大增,學額嚴重不足,北區多座廢置校舍卻仍重門深鎖。重開或是另作發展,均遙遙無期。
教育局去年的數字顯示,全港共有234間空置校舍,有105間未被使用,接近半數;另外有73間教育局認為不適合作教育用途,最後交還地政總署作其他用途。但這73間校舍至今已停用了半年至35年不等。
維修費龐大 非牟利機構
團體要想使用空置校舍作非牟利活動,需向地政總署申請。如獲批,可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用。惟即使成功申請用地,亦需重新翻新、鋪設水喉、電線等,最少需花二三百萬元;若校園有任何結構問題,費用更為龐大。除非找到善長就項目大筆捐款,否則可以負擔此數目的非牟利機構不多。
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狄志遠憶述,大約1985年,信義會上水彩園中心欲申請沙頭角南涌公立學校的校舍用地作青年活動中心。當時他是中心主任,曾與北區民政處商討,對方亦批出申請。但由於該校舍附近山坡有山泥傾瀉危險,民政處要求信義會維修斜坡,以保持校舍使用安全。信義會考慮所需開支太大,終未有接受條件。
使用校舍的費用龐大,不止嚇怕了信義會一個團體。古洞公立愛華學校於2006年停辦,殺校前一年方完成翻新,包括校園內的籃球場。北區體育會開辦訓練班,均需預訂康文署的場地;2010年,它亦曾計劃申請愛華學校的校舍作作新會址,以便開班。政府同樣批出用地,惟會方職員透露,當時再考慮到校舍已丟空5年,設施陳舊,維修費不是小數目,最終放棄。
空置愈久 重用更難
村校停辦後,若短期內不用作辦學校,土地一般會交還地政總署。狄志遠解釋,由於地政總署的角色是管理土地,並無責任去規劃如何使用該地方;加上政府部門之間各自運作,又沒有政策推動大眾善用校舍,令大量校舍用地丟空多年。現時老人院舍、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地需求甚殷,多座廢校發展卻未見曙光,十分浪費。
「啲地方(空置校舍)都係寶來,但係無人理。」他慨嘆。
記者向政府查問將校舍用地一直丟空的原因,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校舍停辦後,若局方打算再辦學校,會將校舍保留,然後公開邀請全港合資格團體申請使用校舍,再由政府及非政府人員組成的校舍分配委員會審批。若不再用作教育用途,局方會通知規劃署及其他相關部門,供對方考慮其他合適長遠用途。若未確定長遠用途,地政總署會先作臨時或短期用途,如未接獲任何使用的意向,有關空置校舍會被納入空置政府土地一覽表,並傳閱予決策部門、區議會、民政處及地區福利辦事處等,並存放於各分區地政處讓公眾查閱,供申請作短期綠化及社區用途,短期形式出租。
空置校舍重用無期,只能任其雜草叢生、破落倒塌嗎?明日【廢校重生.下】,有老校友不忍母校荒廢凋零,殺校後即組織義工隊,過去10年一直默默守住校園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