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搭船.二】為何香港愈來愈少渡輪?政府責任何在?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在香港出行,即使要橫越海峽和海港,也有跨海大橋、隧道和鐵路,大家習慣以陸路到達。時常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來往各區的年輕一代,或者很難想像我們在1970年代之前,過海必須要靠水路。若重看舊照片,便會發現維多利亞港上滿是大大小小的船隻,一片繁忙景象。在1980年代至2011年期間,眾多航線停辦,原因為何?

從1924年照片可見,當年維多利亞港上滿是大大小小的船隻。(政府檔案處圖片)

只靠渡輪過海的日子

一個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及香港島分隔。未有過海隧道和鐵路前的香港,渡輪擁有接近「霸權」的地位。至19世紀初,大嶼山只有三條線來往香港、東涌及屯門。當時的香港島已有不少西式建築,而大嶼山則只有小漁村,故乘船往香港被視為有見識和有體面的舉動,有村民更會說:「過了急水門,掃把也成仙。」

香港開埠前後,碼頭多屬私人擁有,港英政府於19世紀末開始興建多座公眾碼頭來往九龍。第一代天星碼頭便在1888年啟用。隨着香港發展,中環、灣仔、北角、紅磡、佐敦、九龍城、大角咀、深水埗、觀塘、屯門、荃灣、青衣等地均設碼頭經營渡輪,而汽車則靠汽車渡輪過海。

天星小輪公司在1898年開始集中營運由中環至尖沙咀的航線,而其他航線,則由16間小輪公司營運。1923年,油麻地小輪成立並投得多條航線,包括中上環至油麻地、深水埗及旺角的航線。政府在1933年引入發牌制度後,規模較小的渡輪被淘汰,兩間渡輪公司確立兩大巨頭的地位。

1960年代,是渡輪發展的全盛時期。據1964年海事處的年報,香港沿海渡輪載客量超過兩億人次,港內港外的航線有超過30條。

天星小輪由麵包師傅創立?
波斯人盧先生(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本在麵包店打工,後來自立門戶,生意日漸興旺。九龍半島於1860年割讓予英國,盧先生看準九龍發展的商機及渡輪需求,於1874年開始營運維多利亞城與尖沙咀之間的渡輪服務。亞美尼亞裔商人吉席.保羅.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亦即九倉及置地的創辦人——於1898年買下了所有小輪,並正式成立天星小輪公司。

1937年的尖沙咀天星碼頭。可見當時天星小輪的外貌與現時的大同小異。(政府檔案處圖片)

渡輪天敵出現

海底隧道落成前,維港兩岸的汽車須靠汽車渡輪駛往對岸。紅磡海底隧道於1972年落成啟用,加上隧道巴士投入服務,渡輪不再是本港的主要跨海交通工具,大大打擊了渡輪公司的客量,只是1972年,使用渡輪過海的乘客及車輛便下跌了30%。

港鐵觀塘綫及荃灣綫分別在1979年及1982年通車。在1979年至1983期間,天星小輪公司的乘客量下跌了33%,油麻地小輪則下跌了29%。當客量減少,一些渡輪公司便減少班次以減低成本,但長遠來說卻讓乘客感覺班次不夠密,轉乘其他交通工具,造成惡性循環。渡輪公司為了「止蝕」,於是停辦航線,例如美孚至中環的服務便在1983年元旦停辦。

紅磡海底隧道於1972年通車,樂隊在通車典禮中表演。(政府檔案處圖片)

愈搬愈遠的碼頭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斷的填海令到碼頭位置愈來愈遠離市中心,令潛在客量再受挫。填海一直是香港增加土地供應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戰後至1980年間,填海土地總共增加了四千公頃。維港兩岸的距離愈來愈窄,令維多利亞港的面積減少,海港變得風高浪急,增加船隻停泊的困難;多個碼頭亦因填海而需要遷移,甚至拆卸,例如紅磡碼頭便由紅磡火車站附近遷至黃埔花園,變相遠離人流最多的地點;原本位於中環畢打街盡頭的卜公碼頭拆卸,航線遷往新的中環碼頭。不過,現時中環碼頭距離市中心或其他交通樞紐,亦有一段頗長的路程。

灣仔碼頭搬遷後被地盤包圍,仿如「孤島」。(天星小輪圖片)

香港政府現時主要運輸政策是「以鐵路為骨幹」,渡輪的角色一再被邊緣化。碼頭愈搬愈遠,至今天仍然未停。2014年,為配合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工程,使用逾半世紀的灣仔渡輪碼頭搬遷至150米外的新碼頭,但由於碼頭附近現時被巨型工程地盤包圍,碼頭仿如「孤島」,去年天星小輪指,客量流失逾30%。灣仔碼頭被邊緣化,情況未來數年亦難以改善,因為中環灣仔繞道工程完成後,港鐵沙中綫過海段工程又將緊接。今年5月,天星小輪更指港鐵沙中綫通車後,將影響「灣仔至尖沙咀」航線客量,長遠不排除停辦該航線。

除了愈搬愈遠,碼頭的交通配套亦不受重視。北角碼頭對出本來是一個巴士總站,但政府卻將地皮賣予發展商興建,巴士站於2016年5月14日起停用,由「北角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取代。新渡輪指,新巴士站跟舊巴士站有一段距離,乘客需多花四分鐘步行,加上現時地皮仍在興建階段,未知日後地皮會否劃成私人路段,令乘客步行路徑更曲折。

2000年後停辦的航線
灣仔—屯門
灣仔—紅磡
中環—紅磡
中環—屯門
中環—荃灣/青衣
中環—黃金海岸
中環—青龍頭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指,政府規劃對渡輪業萎縮「有絕對的責任」:「碼頭一定要靠政府興建,私人做不到。碼頭搬遷後附近只有地盤,沒有商業活動,變相『搞死」個碼頭。」他認為,支持渡輪發展不只「讓市民多一個公共交通工具選擇。香港有咁好嘅海港,可否讓人享受一下?其實很多人都希望可以享受海港。」

近年不少網民及區議會內都有聲音希望復辦某些航線,讓市民多一個選擇。究竟香港的渡輪業是否可有更多可能性?請留意本系列下一篇文章

【香港搭船.三】民間倡復辦航線善用海港 邊條線最有可能?

【香港搭船.一】坐船返工?打工仔:冇咁逼,開心過搭地鐵好多!

參考:《香港海上交通1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