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同你瞓】劏房「沒女」達人見盡陰陽怪事 單身女人最易舐嘢!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劏房的生活有一百種,甚至每天上演的都是動人趣怪的舞台劇。最近,一位自稱獨居劏房14年的沒女留意思寫成《香港劏居》,講劏鄰的故事:80後酒鬼情侶、典型中港老夫少妻、單身女教師、過氣化妝網紅等等。而作者大學畢業至今,住過7間劏房,她的劏房生活又是怎樣?

劏得有智慧 160呎有廁有廚

像她這樣一個女子,獨身屈於百多呎的空間共14年,沒有變做鋼鐵,倒是變得能屈能伸。

居住面積大小從來都是「睇錢做人,冇錢冇得揀」,你可以選擇的,只是在每一呎之間的隙縫塞進所謂的生活。留意思住過最小的劏房是70呎。70呎是什麼概念?她形容是個長方形的棺材房,有一口喘氣的小窗,有廁,但「棺材」也是一種生存的地方,苦不苦見仁見智。留意思小時候就住過板間房,「很多人放工吃飽回家,不就是自困在睡房?他們的活動環境未必有70呎。」不過,要生活就得大一點。她後來搬到160呎的圓角外牆的唐樓,「企理,有廁、有廚、有各種生活空間」,夠生存,夠生活。

(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她的160呎劏居生存空間是這樣的:廁所旁是Open Kitchen,業主新裝的,再置了一列廚櫃、地櫃及單門小雪櫃。「減去廚、廁,我還有百呎空間放兩個宜家尼龍拉鍊衣櫃、茶几、雙人梳化(海馬特價場,幾塊海棉摺起那款,隨時可把幾塊海棉攤直作床褥)。衣櫃旁放了個凱歌上置式洗衣機,因上置式最窄身慳位。」

20個膠櫃砌出一個家

劏房的必需品大概是膠櫃。住過劏房,你才明白膠櫃之偉大及其奧妙處。「我比較喜歡去家品店買疊得起的膠箱,冇蓋那款。每次搬竇(平均2年搬一次)都會買20個,依牆疊起,作衣櫃、儲物櫃。一旦買多了,可疊起一、兩個作床頭櫃。」20個膠櫃堆出一個又一個生活空間,還有生活品味,「還有多嗎?便放在床邊作茶几,一條友,倚着床沿,睇書、聽歌、歎咖啡,甚爽。」

任何家品在蝸居的人眼裏都不只有一種用途。「雙人床尾塞了一張書檯,書檯上放了一個小『芒』,看看電視、VCD等,那就算是晚上的惟一娛樂。」

(資料圖片/李孫彤攝)

第一種劏居生活:【劏房72家房客】沒女獨居劏房14年出書:酒販情侶、奇怪鄰居以酒會友

第二種劏居生活:【劏房72家房客】中港老夫少妻的河蟹生活 妻望夫遇意外過世

第三種劏居生活:【劏房72家房客】單身女教師的炮友 阿Sir靠「一扇窗」打動芳心

劏房戶的奢侈家品

書中的鍾小小愛下廚,惟140呎只放得下八罐可樂的雪櫃,於是,她瘋狂找「40(w)x40(d)x100(h)的雙門小雪櫃」。留意思也找過,但找不到。「我猜真的要問問四叔。我試過在80h單門雪櫃上再疊一個40h單門,才夠用。」「奢侈家品」還不只一個雙門小雪櫃,有門的櫃才是「極品」。「通常有門的衣櫃都比較貴,二來質料差,多搬一兩次就要作廢,三來有門的衣櫃都比較巨型,夾硬塞個大櫃在「森林家族」,大剎風景!四來,櫃門都是問題。因為拉開櫃門是個很浪費空間的奢侈行為。故此,我習慣用膠箱疊起來儲衣物。」留意思不敢買,也沒資格買。

(資料圖片/李孫彤攝)

「單身女人,最易舐嘢」

香港有近20萬劏房戶,大多是社會最低下階層的人。仿佛因他們低下,做人也應該沒有要求。隨便睡,隨便吃,餓不死又一天,過着有氣無力的日子。留意思卻有自己的劏房原則,例如窗。「沒有窗的,我接受不到。」窗打動小厲的芳心,(詳看:劏房單身女教師的炮友 阿Sir靠「一扇窗」打動芳心)窗外的景色救回Winnie(詳情請看《香港劏居》〉,窗亦是單身女人的「護身符」。

「我怕邪!單身女人,最易舐嘢。自小便收到「特別」頻道,清明七月重陽,特別熱鬧。」

「最可怕是有次在西灣河。我知間房有嘢,於是掛定一張開光的觀音像在鎖頭,每晚一入房就像員工戴狗牌一樣,掛上了頸才過每一夜。有次,我如常掙扎,扎醒了。頭可動之時,我看見右邊睡了個中年男人,戴帽的。他側睡,雙手抱胸的看着我笑。後來,有朋友介紹矛山師傅上門清潔。」那是留意思第一次在非夢境中見到的「陌生人」。

「那次堅震,我feel到自己由心震到牙,四肢卻嚇到僵。師傅早知道:『是男的。』我點頭。師傅說『他』都知道要走,所以現形給我見見。清潔後,真的每夜都很寧靜。但因師傅建議我住西區,於是我便劏到上環去。」

留意思最怕麻煩人,多怕也好,從不向劏鄰求救,靠的是自己。「粗口或乜經物經都冇咩大作用。首先要唔驚,之後說好攰,強調要瞓。今年清明天亮前,我又感到床邊很熱鬧,於是我好大聲:『快啲走呀唔該,一陣我仲要帶住兩個老人家去拜山,唔該唔好阻住我。』」話畢,一室寧靜。「幾歹都要有陽光入屋!」

(資料圖片/葉璋時攝)

幾格階磚的私人空間

劏房的人來又去,很多人視之為中途站,恨不得快點啟程,終極目標是上公屋。劏房是窮青年自立的第一站,也是留意思第二、第三.......第七站。「我要的只是一個有廁有廚居所。劏不劏,對我來說,問題不大。」她形容劏居生活時沒有用上逼、慘、污糟等字眼。說白一點,劏居於她不過是「一個有瓦遮頭的私人空間」。她是願花三分一收入來換四面牆,幾格階磚的人。幾多格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獨享。

(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現實中的72家房客磨擦多

只是劏房的生活不是你關上門,便成一個世界。劏居是在原有一個單位,分格出租,幾個單位本來便是一體,一道木門,一道薄牆,阻擋不了劏鄰的呻吟聲、打鬧聲,一哭一笑都默默入侵你的世界。劏房真的可視為家嗎?「劏居,就是劏房加居所。視劏居為家,因為家有愛貓。大凡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我都會想着能早點回家閉關,抱着小貓痛快嚎哭一場。對,我猜我最大的私隱就是嚎哭。我知劏鄰一定聽到的。但who cares?瞓醒又是另一天。」留意思反把細聽劏鄰的趣事,當成樂趣。

《香港劏居》的7A八伙是吃大鑊飯的關係,既然留意思指書中角色真有其人,那被逼「親密」的劏鄰,真的令72家房客的獅子山精神重現嗎?她說,現實卻是磨擦多。「我相信是跟人的個性有關。我的劏鄰7成是80後,同聲同氣。近年,劏鄰的淘寶貨都是由我代收;有時,我也會儲起7-11、萬寧的印花,看哪位劏鄰有興趣。」她形容劏鄰如朋友,亦嚮往獅子山下的人情味,只是知易行難,「我信總要有人行第一步。遠親不如近鄰,搞壞鄰里關係的蠢事,我不做。」

(資料圖片/李孫彤攝)

400呎的「劏得尊」失禮?

70呎是劏房,現居400呎也是劏房,「朋友也笑我是『劏得尊』,設施上是劏格。但呎數上,當然是理想的。」呎數理想,但仍不是她的Dream House,「想住村屋,最好可領養一隻退役警犬。」留意思也想找個終點靠岸,只是加租或靈異事件令她不得不遷。

是次訪問只以電郵來來回回,我以為她介意劏住戶這個身份。她指上一輩仍戴有色眼鏡,在親戚面前,則盡量避談。事實上,她不介意:「我獨立,我行我素,不理別人想法。不怕讓同輩知住劏房。」

10年前,住劏房,朋友、同事會:「吓?!」
現在,他們的反應是:「係?邊度?幾大?幾錢?」
她不過是香港20萬個劏居戶之一。

統計處出版《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0號報告書》,最新發現本港去年有約19.9萬人居於劏房,較前年同類調查增加2.3%。至於劏房的租金中位數為4,200元,較前年上升10.5%。

(資料圖片/李孫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