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與香港.下】支援運動遍地開花 聽電話第一句講:打倒李鵬
重新走訪跑馬地馬場、新華社、遮打廣場這些地方,感受八九六四前後香港人在那裡流過的汗淚後,這些空間好像延伸了另一重意義。六四關乎中國,但也是本土——這是陳景輝的信念。自2014年起,陳景輝開始舉辦八九導賞團。他認為,香港人在1989年的「支援愛國民主行動」遠遠不只是「支援」,「喺支援嘅過程裡面,香港係變咗。」在香港,大家為六四自發舉行集會、遊行,走出的每一步,都令香港的民主土壤更堅實豐富。
1989年,陳景輝當時只有7歲。他猶記得當時只是小二,有一天返學「唱歌唔上堂」,老師著他們到操場唱歌。唱甚麼歌?他只記得是一些民運歌;但是老師們激昂唱歌的表情,卻在陳景輝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個「好唔一樣的情景」亦令他對於89年的香港留下疑問:「呢個咁得意嘅香港係咩嚟嘅呢?」
自發書寫 記錄街頭巷尾的支援運動
陳景輝一直希望重新組織89年香港人的面貌和故事。在參與保衛天星皇后運動之後,陳景輝開始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由08、09年開始撰寫不同文章,書寫89年的香港故事;「寫到覺得都唔夠」,後來於2014年開始辦導賞團。
【六四與香港.上】馬場上的覺醒? 陳景輝帶團重訪本土六四現場
而今年的導賞團不同之處是推出了新書,希望將89年的故事「變成一個可以傳遞落去嘅嘢」。 陳景輝為書中作結時,想到以《從支援中創造》為題去形容香港這場「支援愛國民主運動」;他認為「支援」不足以形容香港忘我的投入,而是創造。「係咪淨係支援呢?有冇人幫下手係幫到咁嘅呢?」
全民投入運動 港人患上新聞焦慮
89年的港人的支援運動可說是「街頭巷尾」,燒到港九新界,遍地開花。除了520的8號風球遊行和521的百萬人遊行之外,還有不少片段反映當時社會對支運的投入。例如曾有社運前輩向陳景輝分享,當年住屯門,因交通不便而在屯門遊行集會。在翻閱舊報的過程,他亦看到,在沙田曾有幾千人遊行;在89年5月中,更有的士司機可以免費接載學生去新華社示威。港人第一首關於八九民運的歌曲《為自由》更一度登上龍虎榜。那種全民投入的程度可想而知。
陳景輝亦說,那時候的香港人晝夜擔心北京的形勢和記掛廣場上的學生,因而患上「新聞焦慮」,而沒有心思追看連續劇。香港人曾經24小時守候在電視和收音機之間,只為獲得最新的消息。報紙亦曾經成了搶手貨,報販在早上8時將報紙售罄之後,會到便利店購買報紙在轉售。做生意的報販更會主動向路人報告北京的消息。
時任中國國家總理李鵬亦順理成章站在港人的對立面。就如2014年的特首梁振英一樣,當時的香港人對李鵬的憎恨已滲入在日常生活之中。陳景輝整理舊報,讀到當時的小朋友玩捉迷藏會以「輸咗嗰個做李鵬」為樂;「打倒李鵬」更加成了對話的開場白,甚至接電話第一句不用說「你好」,劈頭就說「打倒李鵬」。
在新華社對面的「民主台」亦曾經發生過一件趣聞。一群市民在5月24日早上發現了「李鵬小豬」,被鎖鏈綁在一個盒上、身上被黑色液體寫有「李鵬」。他們為小豬解開鎖鏈,打算帶去新華社外;怎料小豬不肯前行,最後被交往漁農署。
大家都記得那穿著睡衣拖鞋跟李鵬談判的吾爾開希。但原來吾爾開希對於香港人來說,未必是一個人,更代表一種信念。陳景輝引述一篇報紙專欄文章,解釋吾爾開希代表「吾(我)爾(你)開(打開)希(希望)」。香港人與北京的學生一同「吾爾開希」,可惜民運最終流血收場。不只是屠殺了學生的生命,更是粉碎了港人的願望。
成為民主運動土壤 「不知不覺」繼承下去
香港舉辦的六四燭光晚會已進入第28年。每年這天,從上空俯瞰,只有這個小島仍有一片燭光海洋。但今年,至少5間大學不再舉行與六四相關活動。然而,港人的八九記憶並沒有因時間流逝而消失,反而是潛藏在香港社會之中。陳景輝指,八九令一代香港人覺醒,開始關心和批判社會;更成為香港民主運動的土壤,孕育出崇尚自由民主的氛圍;高小、初中的他亦由此開始認識自由民主的價值。港人自此對遊行示威習以為常,「反共」、「企喺學生、雞蛋一方」等的情緒亦更普遍。
對於未經歷過八九六四的香港人,陳景輝認為他們其實早已不知不覺,成為這段歷史的後浪。例如2014年青年學生號召通過廣場佔領去爭取民主,「點解咁多香港人會咁快可以回應得到、投入得到?而且個號召力係同其他嘢唔同呢? 其實呢個同我哋八九嘅記憶分唔開。」
近年本土派主張指六四是鄰國的事,與香港無關。陳景輝形容這是通過主張本土去遺忘本土,忽視社會的創傷記憶;通過「自保切割」去抹煞對香港重要且深刻的片段,「因為佢見唔到舉著蠟燭28年嗰個人,其實係香港人。 」而陳景輝認為六四紀念活動仍具意義,至少可將6月4日發生的事傳遞到今天;晚會是「集體記憶嘅再生嘅場所」,令大家記住中國的當權者曾經用槍和坦克屠殺自己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