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灣河安老設施8年未動工:落實政策 政府須當主角、區議員為輔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政府政策寫得漂亮,但不能夠落實,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政策」,一直為人詬病。民間和政黨批評政策口惠而實不至,可謂沒完沒了。我們從社區設施和服務規劃的角度,探討政府部門和區議員在社區層面對政策落實的影響力,可啟發我們在社區聯繫居民力量,尋找到更多的施壓點,叫政府和為其護短的伙伴無可逃避。本文以西灣河的鯉景灣綜合大樓作為闡明例子。
撰文:工黨東區區議員(西灣河)——麥德正

政府聲稱重視安老,在多份《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表示,由勞工及福利局負責,物色土地興建安老院舍,但資助安老宿位的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卻一直未解決,去年共有6104名長者在輪候宿位期間離世,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多3.8%。

而社區文康設施方面,多份《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亦表示由民政事務局負責,繼續規劃並提升圖書館的設施和服務。但來自多個區議會的訴求,要求增建圖書館的聲音仍然不斷。

東區人口冠港島,也是全港長者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區,預算到2024年,東區長者人口比例全港最高,達28.2%,每4個人最少有1個是65歲或以上。上述的安老院舍和圖書館政策,理應在東區落實,但包含這些設施的西灣河鯉景灣綜合大樓工程,至今已拖延了8年之久,動工遙遙無期。

公共設施的興建:政府是主角 區議會是配角

首先,我們從興建公共設施的程序去了解。綜合大樓是重要的社區設施,工程項目需要經區議會程序處理,一般是工程項目需獲得區議會支持,然後由某些政府部門負責主理,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建築物設計,再經諮詢區議會後,政府便向立法會申請工程撥款,令工程得以動工。

早在2009年,鯉景灣綜合大樓工程獲東區區議會立項,根據規劃署資料,綜合大樓選址所在的鯉景道東區法院旁地域,可建公共設施,建築物高度限制為6層。2012年建築署表示,工程在技術上可行,康文署及社會福利署亦發出《鯉景灣綜合大樓的發展規模和服務設施》文件,指出綜合大樓將設有圖書館及100個宿位的安老院舍。

但此後,政府就沒有交代何時動工,東區區議會從2009年至今,展開了持續8年的漫長催促。每次相關會議,區議員不耐煩地追問,政府都表示在適當的時候就會動工。地政署就把綜合大樓的用地租給私營公司作臨時停車場。

資助安老宿位的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一直未有解決,去年就有6104名長者在輪候宿位期間離世。(資料圖片)

2012年,政府把綜合大樓工程項目納入「政府工務工程計劃」內的「乙級」工程,即是負責工程的部門未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可見工程進度快慢,視乎政府主事部門申請撥款的積極性。

鯉景灣綜合大樓從區議會立項至今已經8年,動工無期,反觀同屬東區的小西灣綜合大樓從獲得區議會支持至啟用,僅歷時5、6年。

為何政府如此漠視鯉景灣綜合大樓?

政府無心 政策缺憾 冷藏綜合大樓

政府不會開誠佈公說綜合大樓工程拖足8年的真正原因,但我們可以從以下跡象推斷。

在要求儘快興建鯉景灣綜合大樓的壓力下,建築署2015年1月表示開始綜合大樓的「初步設計」,同年8月,公佈了不詳盡的建築物平面圖和立體構想圖各一,大樓設計的詳細內容及動工時間表仍然欠奉。

2016年6月,政府部門在區議會會議上交代綜合大樓「新進展」,社會福利署及建築處表示,為了進一步利用地積比率,構思中的長者宿位由100個增加到150個,新設計將於2017年第一季公佈。但無奈地,至執筆之時(五月中旬),新設計仍然未公佈。

筆者曾在區議會會議上質問社會福利署,增加長者宿位當然是好事,但綜合大樓卻沒有動工時間表,宿位的數字又有何意義? 署方於東區長者宿位政策的內容為何? 署方此舉看似十分隨意和兒戲,是否用以搪塞和拖延?

事實上,政府亦曾在《施政綱領》稱增加資助日間護理服務名額,以支援在社區生活的長者。是以,社會福利署除了增加長者宿位,亦應當斟酌擴展日間護理中心服務,以此為規劃綜合大樓的目標之一。

不出所料,社會福利署當然是否認拖延手段,且沒有正面回答筆者的質詢。

圖書館方面,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二十萬人應設一間分區圖書館,康文署沒有向東區區議會表示《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是綜合大樓動工無期的理由,但從其他的康文署文件可見:「......(康文署)在2015年收到中西區、東區、沙田區及油尖旺區4個區議會要求增建圖書館設施的建議。康文署經審慎檢視這些建議後,認為各區現時提供的公共圖書館設施大致已符合《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所訂標準......」可見署方認為現時各東區圖書館(柴灣、電氣道、北角、鰂魚涌、小西灣、耀東,再加上流動圖書車)的服務量已「夠數」。

據政府公佈,康文署設置圖書館還會考慮社區的地理位置、交通配套和人口特徵,現有圖書館的使用情況等;那麼,政府有沒有考慮西灣河至筲箕灣的社區情況?耀東圖書館在山腰專為公屋居民服務,對於區內大部份居民並不便利,而流動圖書車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取代圖書館的。另外,康文署官員是否有遠見興建一間廿一世紀的分區圖書館呢?政府會否囿於上世紀圖書館的設計思維,想不到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的功能,於是把工程拖延?

筆者曾邀請黃英琦(前市政局議員、前灣仔區議會主席)舉行研討會,與街坊談西灣河圖書館的設施。她說現時很多人上網,讀紙質圖書的人數下降;加上政府圖書館太多消閒書,太少思考性書籍,令圖書館缺乏吸引力。所以要革新圖書館,改變藏書類型,加強上網和影音資料的服務;更要設置活動空間,並開放給社區,舉行交流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活動。

黃英琦的說法得到印證:去年本港圖書館首10本借閱量最多的成人中文非小說類書籍中,第1名是「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其餘9本則為旅遊類書藉。可見政府若不與時並進,回應時代需要,現時的營運方針會令公立圖書館功能萎縮。

居民對於圖書館有什麼期望?從可見於西灣河街坊JASON撰文可見一斑:「那麽21世紀的圖書館想像可以是怎樣?......在外國,新式圖書館有建設社區的重要功能,藏書可能比較少,但有更多空間鼓勵人與人的交流。目的是通過這社區平台,知識可被創造和分享,更多的群組可以被聯繫,並更能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    荷蘭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包括由圖書館員組織並帶領讀書組,透過定期閱讀,分享,和參看有關的展覽、講座等,鼓勵組員分享故事和經驗。這些讀書組可以包括不同年齡層的街坊,甚至失業人士等等。而討論的題目可以是人生目的、教育意義等,閱讀的材料則是在圖書館内可以找到的。」

政府沒有真正改善安老和推廣文化的決心,態度甚為被動,抱殘守缺,在政策上踟躕不前,思維僵化保守,自然不會認為綜合大樓有什麼逼切性,以致拖延8年而不動工。

永續「成功爭取」是假象

綜合大樓工程拖延八年,跨越三屆區議會,而「成功爭取」、「工程展開」的消息不斷傳出,居民一直在望梅止渴,又是為何?

東區區議會至今一直是建制派壟斷,建制派的一個特色就是不斷放出利好消息,目的在於展示其在任時的政績之餘,更為日後連任累積本錢,不會像筆者那樣揭露制度和政策的陰暗面。

有建制派東區區議員2014年在街上懸掛橫額,稱圖書館及長者中心「成功立項」、「前期工程正式展開」,令居民以為熱切期待的綜合大樓興建在即,殊不知這是語言偽術。不錯,在區議會「成功立項」是真的,只不過是2009年的舊聞翻炒,而立項並不等如動工;至於「前期工程」,其實它不止是正式展開,而且早就完成了,那是2012年的事,是建築署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勘察。

2015下半年,時近區議會選舉,政府及建制派區議員對綜合大樓的畫餅充饑舉動更推上高峰,筆者無意指政府配合建制派,但政府的動作在此時巧合地發生,發生了微妙的作用。康文署於7月舉行了「鯉景灣綜合大樓價值管理工作坊」,只邀少數特定人士參加,卻沒有公開諮詢居民意見 。8月,建築署公佈了綜合大樓不詳不盡的平面圖和立體構想圖,沒有動工時間表,一眾建制派區議員居然舉行切金豬儀式,慶祝「成立圖書館及長者中心監察組」成立。居民看來,彷彿綜合大樓動工在即。

有建制派區議員明知政府沒有工程時間表,卻在社區不時放出疑似綜合大樓快將動工的「好消息」,更曾聲言替居民爭取到圖書車服務是進步,這不正正達到以下目的嗎?一方面給政府在社區沒有落實的政策護航;另一方面,令「成功爭取」的假象不滅,創造自己的政績。這種愚弄居民的手段得到相當的效果,區內有地產代理推銷房子時,就向顧客說附近快將建成圖書館。

每當居民質詢那些建制派區議員何以「成功爭取」多時,而綜合大樓仍未動工,他們就說是因為民主派在立法會「拉布」。事實上,政府未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工程撥款,根本無布可拉。

鯉景灣綜合大樓構想圖。

掌握訊息 自己社區自己建

戳破「成功爭取」的假象,正視綜合大樓動工無期的鐵一般現實,團結居民集體爭取,才是區議員應當履行的責任。

區議員在社區的角色的重要性,是把議會透明化,讓居民掌握正確的訊息,協助居民參與設計社區設施,激發居民作為社區主人翁的主動性及主體性,而不是永續代辦「成功爭取」,不斷矮化居民。居民從爭取行動中不斷充權,區議員從旁協助組織,踏出自己社區自己建的重要一步!

關乎安老和聯繫社區的圖書館設施,居民爭取綜合大樓的工程時間表理所當然,同時,再者,建築署「初步設計」綜合大樓並沒有過問居民意見,《施政報告》標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共融」,政府卻不聽市民聲音,完全是背道而馳。綜合大樓是重要的社區設施,設計過程又豈可沒有居民參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