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誠實的農夫】街坊改變元朗82歲老農 種菜減少落農藥
在遠離市區的元朗錦壆路,你會看見一個笑笑口的伯伯,他是今年年初因批發商不再收菜而要自己賣菜的老農夫周伯,82歲還在種逾10000呎田的菜,訪問當天是他今季最後一日賣菜,田上還有數百個意大利生菜,看來這天也賣不完了,但他堅持「最後今天」,「如果不美的我都不會賣給人」。
從前他是個常規農夫,會下少量農藥,但現在他已甚少用藥,更花數百元買來骨粉、麩粉等天然肥料。一個數十年來一直用常規方式耕作的人,因何而改變?
攝影:鄭子峰
熱天裏的風
周伯的田就在馬路邊,是塊盆地。他在田邊架了一張床,正對着馬路,每當那邊有動靜,他的眼神就飄了過去,有時真的有人走下來,他便笑了:「你看,又有人來了,都熟手的了,自己會去摘。」這些天來他就坐在田邊,笑笑地看着一個又一個人來到,把他辛苦了2個月種出來的菜帶回家。
「嘩,又給錢我花啊。」周伯對來到他面前的男人說。「是啊,我本身不吃菜的,但你的菜我很快就吃完。」男人笑着說。「下真料(天然肥料)的嘛,不是講笑的。」「所以這麼快又來買囉。」男人說完,大家都哈哈地笑了。然後男人提着菜,走向馬路,周伯則繼續坐在床上,笑笑地吹着熱天裏的風。
【為何還耕種】新人坪輋拜師耕法有分歧 婆婆被說服:讓他們發揮
招牌菜:意大利生菜最好種
1970年代,周伯從內地來到這裏開始耕作。當初他其實不懂得種植,別人種什麼他就種什麼,別人淋水他就跟着淋。其後一家大小來港,也一起種田,還養了鴨。後來周伯發現生菜較易生、工夫少,生長期又短,便決定只種生菜,又發現意大利生菜最好種,就成為了今天的招牌。
但生菜怕熱,夏天這塊田又會水浸,那段時間他只好出市區做托鐵工人,因太遠而不常回家。到秋冬回來,一家人又齊聚,每天早上7、8點起床,田裏有草就拔,土乾了就淋水,子女也會幫一會忙才去上學。最開心是中午齊人吃飯,在附近魚塘買了魚,加上自家種的菜,就是飽足的一餐。這片地就這樣日復日地養活了一家人。
70年代尾魚塘變高樓 21世紀農地被收變荒地
當時周圍還有許多人在務農,有時大家忙完,便會聚在一起閒聊。然而1970年代尾,魚塘都被填平了,田對出的小溪變成錦壆路,換來地下渠,此後要靠水泵才有水耕種。近年樓價、地價被炒高,農地也被收回,周邊農友紛紛被趕走,周伯的地有些被圍了板,有些卻沒人來收,就暫且種下去。
自此附近就只剩周伯,再沒人和他談天說地,忙完田務他就看看報紙、睡一覺。「悶又怎樣?悶又怎樣?」轉頭又笑一笑:「悶也是這樣過。」
看着高樓大廈漸多,他也想過住進去,但又按着褲袋笑說:「這裏沒錢。」又說:「慣了(住鐵皮屋)又不覺差,這些冷氣(風)好過那些冷氣呢。」當年人人轉去做工商,賺得比種田多,他卻說:「種田就熟行,你叫我做保安我也不懂。」於是他繼續以最「熟行」的種植工作,生活至今。他說:「不要和人比,要靠自己。」
【新田農夫迫遷‧上】「傻瓜」分享農作 守望半世紀農田抗水貨倉
面對面接觸買菜人
然而今年年初,合作了數十年的批發商忽然不再來收菜,失了出路,他本來想着退休算了,卻遇上平日跟他買菜的錦繡花園街坊,對方將周伯的難處在放到網上呼籲人來買菜,周伯本來不信會有人來,但不出數天逾千斤的菜便全數賣清。買菜的人都會和周伯聊聊天,說到這他笑得特別燦爛,「又有小朋友來,自己摘,又拍照,多開心。」意外為小朋友帶來一堂食農教育課。
「錦繡(花園)的人叫我種給他們吃,那便種吧,種得一年得一年。」周伯笑笑說。從前他和一般常規農夫一樣,會下農藥,但在收成前一段時間就會停止,「你又不能話人,不下農藥怎麼可以?有蟲的!」周伯誠實得教人汗顏。不過,現在他已甚少下農藥,「他(買菜的人)來到,你見到個人,大家認識,怎會下農藥呢?」他本身也會在種菜前先浸田,減少蟲害和雜草,生菜自身也有驅蟲之效。「現在大家知道菜是我種的,要有手尾,食壞人怎辦。」他更用數百元買來天然肥料骨粉、麩粉,「現在個個都說好,吃了又回頭買。」
香港雖小,城鄉卻彷彿是兩個世界,城市的人看不到農夫的艱辛,農夫也不會想像到其他人把菜吃進肚的情境。當二人面對面接觸過,農夫就自然關心起眼前的人,除了不下農藥,周伯還會告誡別人不要吃太多生菜,「大家底子不同,寒底的要加塊薑。」種菜不再是賣了就算。
朋友住進大廈身體變差
現在一到賣菜期,就有義工輪流來幫忙,閒時和他坐在田邊聊聊天,彷彿回到昔日有農友相伴的日子。現在周伯已沒在想退休的事了,「退休就死快些。如果你做慣,不做身體就差,少運動食量又少,那些筋骨又變差。」他說住了進大廈的朋友身體都變差了,而且他們也不能再自給自足。
然而月前水道淤塞,至今仍未修復,本來周伯可多種一造生菜,現在只好提早休耕,又沒水浸田,無法以此抑制雜草。但休耕不是退休,在這個夏天,他仍然會在太陽底下,翻翻田浸浸水,閒時就坐在田邊,吹那比冷氣更好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