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檔「拍住上」演活傷健共融木偶劇:以身作則為劇場招募生力軍
美國經典兒童節目《芝麻街》深入民心,香港同樣有木偶劇《街坊小子》在學校、社區中心等場合在地公演27年,多年來致力推動社會傷健共融。活靈活現的木偶背後,有賴木偶師的一對巧手及變化多端的話語,讓觀眾看得投入,其中一對中年夫妻「拍住上」擔任義務木偶師長達十多年,忚們不但在表演時舉起數磅重的木偶連道具長達半小時不動搖,更試過為遷就入校表演而特地向上司請假無酬演出。相比其他賣旗或慈善活動義工,木偶師公演當日不能缺席「No show」,即使面對任何問題亦要迎難而上,夫婦直指參與過程中獲益良多,希望能為疫下人手吃緊的劇場招來生力軍「當你有興趣就唔係困難。」
木偶劇場共22個角色 木偶師需牢記家庭背景性格
「細佬,呢位朋友問點解我哋係孖生兄弟,我唔需要坐輪椅你又要既?」 台上一對樣貌身高相若的木偶,一個坐着輪椅戴着頭盔,一個正常站立,由穿上全黑服裝的木偶師以支架拉弄,隱沒身後以童聲童氣的語調發聲。「因為媽咪話我出世嘅時候……因為呢……出世時候缺乏一啲氧氣, 令到個大腦呢…缺乏一啲氧氣,令到我出世時有大腦麻痺症要坐輪椅。」未幾一對木偶在音樂聲下載歌戴舞,有時表演場地位處學校禮堂,有時是社區中心,甚至是禮賓府露天草坪。60歲的劉翠蓮(Sandy)演畢後除下黑色頭套時大汗淋漓「成日都會咁,有啲學校室內無冷氣。」身旁同樣擔任義務木偶師的62歲丈夫「飛叔叔」曾桂生附和:「有陽光仲慘,因為呢啲黑衫好吸熱。」
劇場上共有22個木偶,每個均有人物設定性格,木偶師往往要瞭如指掌,例如患ADHD(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安雅、大腦麻痺症和肌肉發展障礙的韋馬克及其健全的孖生哥哥韋米高、越南移民吳逸南,唱歌經常走音的小碧、弱視的宏達、聽障的敏儀,以及父親當差、自己卻因犯事被判感化令的志歷等,所有木偶齊集起來仿如一個社會的縮影。木偶師表演主題劇目時既要避免「發台瘟」忘記各人角色台詞對白,又要在整個表演中持續舉起數磅重的木偶連道具達半小時,確保木偶維持在特定肢體形態,但有時反被幼兒園或初小學生創意發問擊倒「有小朋友問點解個公仔無牙,點解得4隻手指,最初唔係好識應付,要返屋企諗下點樣答佢,後來識得下次回答其實我哋每人樣貌,高矮肥瘦都唔一樣,好似我(主演的木偶)有特殊學習困難,趁機會話畀佢聽原來呢個世界有啲人同我哋唔一樣,係需要人哋幫忙 ,從而鼓勵佢哋互相幫助。」Sandy道。
患病學生看木偶劇後勇敢面對病情
原是家庭主婦的Sandy稱被《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理念吸引,早年加入劇場受訓擔任義務木偶師,一做便是17年,其間丈夫亦受她感染,大約11年前加入成為義工,夫妻檔經常「拍住上」進入幼稚園或小學表演,其他成員亦包括工會人士、護士、教師、報館插畫師等不同行業,有時為了遷就學校上課時間,在職義工還要特地向上司請假參演,原有正職的丈夫亦不例外,目前只是為了讓學生從小明白什麼是傷健共融,體諒及接納社會上不同人士。
隨着兩夫婦踏入退休之齡,女兒亦已長大成人,令兩人有更多時間投入義務工作,相比其他長者喜歡行山四處遊玩,兩夫婦更愛演活木偶劇。「印象最深刻係有學生承認自己同劇中主角有相同情況,譬如講特殊學習困難會寫『鏡面字』,有啲同學舉手話我都係呀,我好多時寫錯字呀,之後問咗情況點樣幫到佢,佢會好主動學習,對我哋來講係一個鼓舞。」 兩夫婦未有為由前線退下來定下期限,他們反而希望透過自身體驗,鼓勵更多義工加盟。「你去現場做嘅時候,睇到好多學生反應,令到自己有進步,所以希望可以持續落去做耐啲,等多啲人知道機構義務活動係好有意義,鼓勵學生將和平共融氣氛推動得更好 。」
劇場疫下人手嚴重不足
《街坊小子》木偶劇場項目經理郭嘉彤表示,疫情前每年有多達270場中英文劇目演出,為中小學及幼稚園等150間學校免費公演,活躍劇團活動的義務木偶師大約有18個,但疫情後部分人因未能通過疫苗通行證或其他個人問題未能延續,令義工人數減半至8至9人,隨着學校陸續復課,今年下半年演出預計將會回復正常,故劇場需要重新招募人手,今次是繼2016年後再度公開招募義務木偶師,年齡不限,但相比其他賣旗或慈善活動義工,木偶師表演當日不能無故缺席,故需要有責任心的社會人士參與,期望劇場能延續95年以來的傳統,繼續入校演出,若事成計劃擴充人手後開發更多劇目。有興趣者可進入街坊小子木偶劇場官網瀏覽或填表加入義工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