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冇地方hea?研究指旺角居民只有0.6平方米休憩空間
約朋友到旺角消閒娛樂,最怕有人遲到,最怕一味等。也許你再也不想在朗豪坊的電梯上上落落,或最低消費4、50元在連鎖咖啡店等待果陀。油尖旺是香港最繁忙的地區之一,有幾多公共空間給人歇腳、等人?
思匯政策研究所的研究項目「不公空間:探討香港休憩用地的政策漏洞」,按規劃署資料統計全港公共休憩空間,發現旺角是十八區中最欠缺公共空間的地區。每名旺角居民只擁有0.6平方米,遠低於政府15年前訂立的人均2平方米標準。油麻地居民亦只得人均1.5平方米空間。而尖沙咀則因為擁有九龍公園,故人均5.9平方米。
報告同時指出,政府多年沒有更新標準,遠低於東京(5.8平方米)、首爾(6平方米)、新加坡(8平方米)等城市之餘,2平方米公共空間僅與一格廁所大小相約。研究員黎文燕按政府分區大綱圖統計,推算有184萬人住在少於2.5平方米公共空間的社區。
舊區發展模式不利居民hea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休憩用地分為兩種:接近民居400米內的鄰舍休憩用地,以及至少一公頃、提供動靜康樂活動的區域休憩用地。公共房屋及大型私人屋苑開發皆要提供人均1平方米的鄰舍休憩用地,但舊區如旺角、油麻地,以單幢式私人樓宇為主,公屋較少。而新式私人樓宇發展項目,往往將休憩用地建在平台,變相住戶以外公眾無法享用。
黎文燕成長於太子,對舊區休憩用地狀態頗有體會。「公屋外的社區,通常以舊式唐樓為主,吸引到老人家或低收入家庭。但綠化環境較好,休憩用地充足的地段,樓價往往高企,所以舊區居民遭受社會經濟剝削。」
然而目前旺角人流密集,舊樓林立,驟眼看似乎沒有地方擴充休憩空間。她承認舊區居住環境擠逼,但可以從現存的休憩空間入手,使旺角變得更宜居。「康文署管理的休憩處,被石屎矮牆包圍,出入口單一,空間十分侷促,似是不歡迎居民使用。我建議移走矮牆,空間更開揚,多種植物減低石屎包圍的觀感。另外,休憩處內的桌子與板凳,不應固定,方便居民帶來自家物件,共同構建休憩空間。」
黎文燕進一步指出,舊區休憩處的問題在於康文署以減輕管理成本思維出發,沒有考慮如何便利居民使用。
鬧市中的休憩處:狹窄、被馬路包圍
街坊吳小姐推着靠輪椅上的母親,每月定時到油麻地的診所覆診,天后廟榕樹頭的休憩花園是她們輪候期間的歇腳處。吳小姐認為,這裏被馬路包圍,車流頻密,「雖然有休憩處很好,但現在油麻地四處都是高樓,空間仍覺狹窄,也覺得這裏不夠大。以前油麻地警署後方的碼頭未填平時,天后廟一帶空曠得多。」
同樣到診所覆診的李先生,本身住在紅磡,但輪候需時,故不時來到梁顯利社區中心旁邊的休憩處。他指休憩處只有一個出入口,而且有一半場地是籃球場,不能隨心散步。「而且對老人家來說,休憩處如沒有洗手間,我們得花時間找,隨時失禁。但是並不是所有休憩處都設有洗手間。」李先生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