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行人專用區實施16年能否發揮功能? 街坊:盡量不會停留
上水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於2001年10月試行,16年後,街上已是截然不同的風景。社區內的公共空間,理應聚集到街坊,在街道上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當街上的店舖漸趨單一,不再符合居民所需;街頭人篋爭路,碰撞每分鐘發生。行人專用區還發揮到當初「改善行人環境」、「促進零售業務」等功能嗎?
行人專用區的概念始於1999年的施政報告,政府在報告中提出計劃在多個地區闢設行人專用區,以減輕車輛產生的污染。根據運輸署網頁,則表示為改善整體行人環境、提倡以步行作為一種交通方式等,遂於2000年起,在銅鑼灣、中環、旺角、深水埗、石湖墟等共9個地區,實施行人專用區。規劃署網頁指出,政府更期望行人專用區可令購物環境得以改善,並促進零售業務,而不會減低生意額。
每逢周日及公眾假期、早上11時至晚上7時,上水新功街及部分新康街路段會劃為行人專用區,期間車輛不准駛入及停泊。行人專用區實施初期,運輸署人員表示,計劃可為上水行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居民及遊客「將可以在一個無車的環境下優遊自在地行走。同時,亦可感受到一個寬闊的行人路面。」
行人專用區曾辦墟市、表演等街坊主導活動
行人專用區成立後,周日在新功街上,間中會有不同團體申辦不同活動。如假日市集出售新界傳統小食、農產品等;石湖墟導賞團、城鄉電影放映會等。這些日子,行人專用區才罕有地擠滿上水街坊。
在新功街上開咖啡店的老闆George說,5年多前也曾在街道上看過區內幼稚園學童的Catwalk表演、又或是一些社區組織舉辦以物易物活動,更設櫃位即場為市民解決各樣生活問題。街坊共同參與活動,觸發他思考使用行人專用區的可能性。早前他便與拍檔想到效法日本及台灣、在行人專用區上申辦香港首次的辦公椅速度賽。
他直言日後會發掘更多可在行人專用區上發生的事,亦希望有更多人合作籌辦不同活動,凝聚街坊。過去曾任社工的他,更笑說如果資源充足,或會申請在街頭舉辦青少年音樂會。
上水居民:啲人驚咗去嗰度
莫先生卻說,近年路過行人專用區一帶,亦盡量不會停留。居於上水近30年,他說石湖墟是一個充滿鄉土氣息、古舊的墟鎮。從前餓了,會來找家茶餐廳吃飯;想買電器,又會逛墟內的小型電器舖找合心意的:「而家想喺石湖墟買個燈膽,都唔知可以去邊度買。」
近6、7年來,商舖類型轉趨單一,即使行人專用區有時周日會舉辦活動,但已沒甚吸引之處:「啲人驚咗去嗰度,成條街都係車仔。」面對社區的重大變化,基於對這個墟的感情,他也只能放假到那邊走走,觀察區內店舖、街道的變遷,默默統計着利民小店尚有幾家;水貨店、藥房又增加了多少。
運輸署:相關部門會適時打擊水貨
有商戶卻始終悲觀,即使偶爾有活動令街坊重新聚集,商舖單一、無法服務街坊需要、人篋爭路等,亦令行人專用區變得沒有意思。(詳見:上水行人專用區的小劇場:行人、水貨客、商戶在想什麼?)
北區區議員林卓廷指出,上水石湖墟的道路在7、80年前建好後,一直沒有太大改動。這一帶原本主要供農民擺地攤、墟市;故在現今的交通及行人流量之下,道路更加擠迫。行人專用區實施原意是紓緩假日行車擠迫的情況,但現時由於水貨客、遊客等太多,當地居民已不會到該處閒逛,令他們較難享受到行人專用區的功能。但目前的僵局與本港的旅遊及水貨政策有關,並不是區議會可左右的事。他提議政府可進一步限制內地人來港的次數,以服務更多本地人。
運輸署指出,為改善行人環境和安全,署方自2001年起在上水實施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並於2003年新增及改善視障人士設施的凹凸紋地磚及引導徑、加設鐵柱及重鋪部份行人路磚等,以改善步行環境。至於區內的水貨活動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會適時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