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錢冇高潮】三成市區人公共空間細過廁格 智庫揭分布三大不均
根據目前政府規劃標準,每人應有約2平方米、即約一個廁格大小的公共空間。但有智庫調查發現,雖然表面上,市區人口擁有高於標準的公共空間,但這些空間分布極不平均,近三成市區人口享有的公共空間不符合標準;當中以居於港九市區舊區的單幢式舊樓的低收入人士和長者可享有的公共空間最少,平均只達標準一半。
思匯的調查統計了香港市區的休憩用地數據,發現市區人口平均擁有2.7平方米的休憩用地,雖符合人均兩平方米規劃標準,但比其他亞洲城市如東京、首爾、新加坡等地的5.8至7.6平方米低。
根據規劃署的休憩用地標準,全港現時共有1932.9公頃的鄰舍休憩用地,主要由康文署和房委會提供,另有9%為大型私人屋苑的私人休憩用地。研究按政府的分區計劃大綱圖(OZP)的分界,統計了全港69個OZP規劃區中的57個,當中發現20個區的人均休憩用地低於標準,佔市區人口27%,當中不少是長者人口或貧窮人口聚集的舊區:
公屋 VS 私樓
研究員黎文燕指,房屋類型跟休憩用地有莫大關係。房委會和大型私人屋苑的發展商,需要提供每人一平方米的休憩用地,故居於公屋和大型私人屋苑者都享有高於標準的休憩用地。一些區域如葵涌、石硤尾雖然家庭收入較低,但因公屋林立享有合乎標準的休憩地。但港島單幢式私人住宅的住戶,人均只享有0.8平方米的休憩用地。
有錢 VS 無錢
收入跟休憩用地亦有莫大關係。除了半山區外,其他高尚住宅區如赤柱、山頂、九龍塘等地人口密度較低,人均休憩用地亦較多。
年長 VS 年輕
在港島北如灣仔、西區和九龍市區如旺角、油麻地、深水埗等的舊區,雖然不同經濟階層的居民共住,但當中不少是居於區內單幢式舊樓數十年的長者,這些區都躋身十大休憩直間最少之列。
黎文燕認為以上情況值得關注:「窮人依賴免費公共空間之餘,同時亦有多項外國醫學研究已證明,高質素的休憩空間有助身心健康,長者延年益壽。」
部分休憩地被用作停車場和露天貨倉或丟空多年
黎文燕指出,現時仍有1116公頃的已被劃為休憩用地但尚未開發的土地,當中部分被劃作臨時用途如停車場、貨櫃儲存、露天貨倉等,在新界尤其普遍;有些大型項目因為需要經立法會審批申請需時,開發小型休憩用地則需要跟其他工程競爭同一撥款。她舉例指,元朗有一塊休憩地丟空經年,已經長出大樹。
建議發展商應在市區地面提供公共空間
港九一些市區早於二戰前發展,因此人口密集,黎文燕建議這些區內的私人發展商應在地面提供休憩空間,並只建矮牆,而非如目前只在平台提供休憩空間供業主使用。同時亦可在這些街道網絡良好、街道生活豐富的舊區開闢成行人專用區,令街道成為更高質素的休憩用地;並改善小型口袋公園的設計,更方便居民交流、聚集。
她亦建議,規劃署及其他政府部門應提高公共空間資料的透明度,讓公眾一起了解社區情況,爭取改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