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人士睇劇唔使再兩頭望! 傳譯員走上台中央做手語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傳統劇場表演即使設有手語傳譯服務,但手語傳譯員通常安排在舞台的兩側。聽障觀眾左看一眼舞台,右看一眼傳譯員,不斷來回兩邊的「忙碌」觀賞經驗,圈內笑稱為「乒乓波頭」(左望望右望望)或「蜥蜴眼」(要有如廣角鏡般的眼睛)。
觀賞一齣劇作最後卻在觀眾席上成了乒乓波,對不少聽障人士而言是既掃興又無奈的事。由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辦的《 路.一起走 》共融劇場,第一次將手語傳譯服務搬上舞台,讓傳譯員作演員的影子,在舞台上共演一齣戲。他們希望藉機推廣劇場視形傳譯的服務之外,亦讓不同藝術團體明白這是一項更豐富的藝術表達形式,亦不會成為表演的負擔。
攝影:陳嘉元

演員們在排練《 路.一起走 》共融劇場。

傳譯員也做戲 做演員的影子

陳月英是手語傳譯員,不過她這次的工作與一般手語傳譯有些不同。她站在舞台的中央,與演員背貼背,兩人前俯後仰,身體與表情一起隨著音樂和故事情節律動;演員一句對白,她一套手語動作,兩人互相補充,互相呼應,彷彿是缺一不可的孿生兒。月英的角色是《 路.一起走 》中藝術家Mandy的影子,是個劇場視形傳譯員,即是在舞台上以手語傳譯Mandy的對白。

月英與Mandy前俯後仰,演繹同一角色。

劇場視形傳譯是手語傳譯的進階版,傳譯員要有流暢的手語傳譯之外,還要兼顧舞台演出。月英並非舞台出身,也沒有戲劇底子,透過肢體語言做一齣舞台劇,她形容自己是摸著石頭過河:「(舞台上做戲)是去到另一個層面,要重新吸納一些新的內容,將手語套用在戲場上。一路摸著石頭過河,慢慢揣摩,慢慢試。」

月英說劇場視形傳譯是手語傳譯的進階版,需要花更多時間和心思研究和討論。
劇場視形傳譯與手語傳譯的標誌不同,劇場視形傳譯多了身體的部分。

手語要配合演出 傳譯員一同揣摩角色 

揣摩的過程殊不簡單。手語是透過詞彙組合表達的語言,同一句句子可能有數種不同的表達方法。傳譯員亦可能會於不同場次交替演繹同一角色。他們對手語表達要有共識,亦要考慮手語如何配合眾人的表演,令動作自然融入劇情,陳月英說因此劇場視形傳譯比一般手語傳譯更花時間溝通:「(幾位傳譯員會)預先溝通,一起圍讀(劇本),(商量)用什麼方式演繹。亦要考慮觀眾的情況,因為是給(一般)聽障人士看的,要方便他們看,會貼近他們的(手語)程度與需要。」

傳譯員會一起圍讀劇本,商量怎樣用手語演繹劇情。

這揣摩的過程還有作為演員自身的部分,他們要思考如何演活一個角色,陳月英說:「例如我要做一個好down(情緒低落)的離婚、抑鬱婦人。會想自己無這些經歷,要怎樣去處理呢?就要去揣摩囉!有時會同partner(夥伴)傾,一路都做唔到(演繹不了角色),點算呀?就重複睇劇本,一直儲情緒。有時演員的聲音會帶動我們的情緒,慢慢地投入角色。我站在台上面的時候,就是百變的。當時的我就不再是我,可能是一個離婚憂鬱的女人,一個很老很老的婆婆。我會投入角色。我一旦投入角色,就是那個人,只是我用手在說話。反而這還豐富了我雙手,更自然、豐富地表達。」

要演活一個角色,就得花心思揣摩角色情緒。

香港首個劇場視形傳譯 想聽障人士多一個選擇

《路.一起走》是香港首個有劇場視形傳譯的舞台劇,故事講述藝術家Mandy透過三位不同殘疾類別的展能藝術家廖東梅(輪椅人士/畫畫)、李軒(視障/鋼琴)、鄭啟文(輪椅人士/攝影)重拾創作初心的故事。香港展能藝術會希望透過劇作推廣藝術通達服務,為不同能力的人士營造藝術友善環境,於是加入了諸如劇場視形傳譯及觸感導賞團等的服務。

展能藝術會藝術顧問李瑩指,劇場視形傳譯在外國實行了很多年,但在香港卻是第一次有演出,她說:「暫時未說服到其他劇團將視形傳譯加入戲劇當中,當成戲劇的一部分去處理。因為放兩個人在旁邊揚手揚腳,全場有個燈光照著他們,blackout(熄燈後)都見到他們,會覺得影響個戲的concentration(專注力)。但是《 路.一起走 》是展能藝術會的獨家製作,我們要起示範作用,證明這件事是可行的,要證明視形傳譯的存在,不但不會阻礙其他觀眾欣賞戲劇的情緒,更加會幫助豐富戲劇的內容。」

展能藝術會藝術顧問李瑩,她希望香港能有更多劇團嘗試在舞台作品中加入劇場視形傳譯元素。

李瑩形容是次演出無論在藝術通達方面,或者是戲劇的藝術處理方面都是香港的突破,也比想像中更加成功,她說:「我們會邀請各個藝團來觀看演出,證明經過花心思的藝術處理,不但不影響(戲劇效果),還enhance(錦上添花)了。今次的戲有兩個版本,一個有傳譯的版本,一個沒有。導演排了兩套台位,觀眾可以自己衡量(哪一套的水準更高)。排練完,導演自己覺得很有趣,覺得加了傳譯,多了互動,更激發演員花心思演好自己的角色。」

加入劇場視形傳譯不但不影響戲劇效果,還錦上添花,豐富戲劇內容。

手語演繹的語言亦是視覺享受

不過她亦坦言並非每一套舞台劇都可以同類型的方式處理,《 路.一起走 》是布萊希特式的戲劇,即演員演出中途直接對觀眾說話,製造間離效果;因此可以將劇場視形傳譯整合到演出當中,但她指:「亦不打算取代(所有戲劇形式),所有的東西都是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兼容并蓄)的。」

月英說:「(劇場視形傳譯能)讓聽障人士多一個選擇看戲劇,不只是能看默劇,有手語的演出是另外一種演繹方法。手語傳譯多數應用在講座、教學、課程、工作坊的情況,講者說什麼,我們就用對手去演繹,我們叫即時傳譯。劇場不同,會多了表情、動作,做劇場傳譯時,整個人都會用,豐富了很多。聽障人士看上去,吸引力會更大,有movement(動作),專注力也多了。而對平常的觀眾而言,其實亦多了一個視覺的享受,就是看手語。」

手語演繹的舞台劇,對不同觀眾而言都是視覺享受。

《 路.一起走 》

日期:2月18、19日

時間:3pm、8pm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票價:$180(學生、長者及有需要人士享有半價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