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餸新世代.三】食晏偷雞去買雞? 小店師奶兵團幫你宅配好餸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雞檔檔主說,有不少OL午飯時段會來買雞,然後拿回公司放。聽上去好像匪夷所思,但其實香港人工時長,想到街市買餸,也是件難事。放工時街市也開始收檔,只能選「賣剩貨」。如果附近沒有收得晚的街舖,除了幫襯超級市場,或趁食飯時段「偷雞」買餸之外,還能怎樣?提供買餸服務的公司「早晨」(Jou Sun)就聘用家庭主婦,幫客人到街市、街舖搜羅新鮮食材:本地雞、灣仔街市檔蔬果、即日製作雲吞水餃……都能上網購買。當光顧街市的人數每況愈下,除了「豪裝」街市,電子化街市小店食品,會否是阻止街市被時代淘汰的出路?

街市營業時間與白領一族的工作時間剛好重疊,放工裙拉褲甩趕買餸,街市隨時只剩「賣剩」貨,因為新鮮食材早上、中午已半清光。超級市場、連鎖店,未必是心甘情願的選擇,但它們營業至8至10時,又會售賣新鮮糧食,才成為繁忙港人的至愛。

「早晨」創辦人之一Hinz。(呂嘉麗攝)

小店跟大眾之間的時間斷層 網上買餸服務重建連結

「早晨」(Jou Sun)創辦人之一白宇軒(Hinz)認為,街市、小店和大眾之間,有着科技、時間和地理位置的「斷層」:「每區都有街市賣新鮮食材,他們可能營運了30年,但不懂上網。另外亦是時間斷層:街市很多食材下午3、4時便會賣斷,人們就會想,『要朝早買完嚿豬返公司好,定係算啦,去超市買?』」在這種日常掙扎下,或者就因方便漸漸剩下只去超市的習慣。

另一問題,在於小店與小店之間的距離。Hinz說,香港不乏好食材選擇,惜每樣食材位處不同角落,要買齊所需定必花時,於是人們寧願到超市,因為走一轉便可買齊食品及雜貨。「早晨」另一創辦人Jessica受到美國網店 Instacart代人到超市購物的啟發——在美國的近郊地區,去超市可能車程須花半小時,故「共享」購物專員,由專人買餸再送上門的服務有價有市。於是Jessica及Hinz兩人決定模仿這個模式,引入幫人買餸服務,但將其變得更在地,而且不是光顧超級市場。

二人走遍灣仔,獲得灣仔街市水果、蔬菜、豬肉、嘉美雞肉檔信任和合作。他們亦找來一些本地製作的食品及進口有機食材,集結在網站平台,幾Click之間,便可一次過購買到不同小店的食品。早晨聘用的家庭主婦起初負責親身到街市挑選食材,再將食品分類及包裝,但由於貨量增加,商戶現時會透過早晨設計的手機程式查看訂單,一次過撿貨後送到早晨的辦公室,主婦檢查食品質素、確保分類包裝後再由司機送上府上。

地區合作夥伴:生果、雲吞老店、本地製作小食

早晨的合作夥伴灣仔街市「生菓寶」來頭唔細。「生菓寶」於1950年代就開業,四度搬遷。檔主珍姐更供應親戚養鴨製作的皮蛋及鹹蛋,有名得新界人也會專程過海來買。珍姐說,以前生果只從數個地方來,現在卻已跟隨潮流,搜羅20多個國家的水果——西班牙、塔斯曼尼亞、中東……一間水果店可見證全球化。珍姐說,做這行也要不斷學,即使早晨提議轉用手機程式落訂單,年過60的珍姐都無懼科技挑戰。

珍姐的「生菓寶」水果檔是灣仔街市的「老字號」,五十年代初便開業,經歷四次搬遷。(呂嘉麗攝)

春園街角的「鳳城小食」的梁師傅,每天在店口即席包雲吞和水餃,熟練的「摩打手」功夫便是生招牌。除了堂食,街坊都會來買雲吞、水餃、手唧魚蛋回家自用。入行三十載的梁師傅堅持跟老師傅教的一套,每天新鮮製作,不加防腐和味精。梁師傅看到記者時說,早晨為他們帶來不少新客路,又說因為自己不懂上網,很高興有人幫忙在網上推廣其食品。

除了這些來自灣仔社區的寶藏,早晨還找來不少本地製作品牌,例如Sour Times的乳酪及Raiz the Bar的朱古力都是在香港製造的小食,但因批發問題難以接觸群眾。

有一次珍姐在超市發現一位女士選了一盒部分爛了的水果,珍姐問道:「爛你都買?」該女士回應:「沒辦法啦,我收工又晚,唯有來這裏,只能回家剪走爛的部分。」新生雞檔的羅先生說,不少OL趁午飯時間,吃快一點騰出時間來買隻雞回去。這兩個小例子證明,的確存在不少因工作而難到街市買餸的人。

珍姐會幫客人曬桔皮,這種服務超市找不到。(呂嘉麗攝)

買餸習慣變:上班族工時長 新屋苑無街市

近年大眾愈來愈關注與街市相關的議題,發現不同地區亦有街市空置率高企的現象。在抗衡領展的主流輿論下,有一個問題沒太多人問:究竟光顧街市的人是愈來愈多還是才?消費者委員會2003年《食品及家居日用品零售市場的競爭研究報告》已指出:「隨著大眾對購物環境日漸關注,特別在環境清潔及舒適度上,有跡象顯示光顧街市的消費者有下降的趨勢。」此後,消委會沒再做同類調查。

「鳳城小食」的梁師傅每天都站在店口包水餃。(呂嘉麗攝)

客觀數字是,大型超市數目愈來愈多——例如百佳2007年有共超過220間店舖,至2015年已有250間分店; 由 1999 年至 2011 年間,小型超級市場經營者的數目大幅下降 16%;近10年,亦有不少連鎖集團及百貨公司陸續加入食品戰場。

另一方面,街市增加數目減緩。2009年後,新市鎮不再設食環街市(因2009年改《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不再以人口比例規定街市檔口數目),而很多新屋苑及屋邨都不再設街市,只設超級市場。市民要到街市,步程或車程距離增加。然而,據政府委託顧問公司做的《改善公眾街市營運環境》顧問報告(2015),「方便就腳」為光顧街市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人們生活習慣先改,繼而有市場及政策配合,還是政策、市場、以至工作模式移風易俗?

雖然上網買餸始終不能親身揀選食材及與人交流,但如真的沒時間買餸,以後除了光顧網上超級市場,便有了「新鮮」的選擇。幫小店、街市電子化,未必可抵抗超市當道、街市衰落的大勢,但Hinz希望,早晨可以幫助這些小店去到更遠的地方,接觸到更多人。

羅先生的雞檔經營了40年,其嘉美雞甚受歡迎,經常下午三時許便售罄。(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