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餸新時代.二】傳統街市VS高檔超市 後生、中產會點揀?
售賣新鮮食品的超級市場及百貨公司愈來愈多,買餸已非只有街市一途。面對民間建議興建新食環街市的要求,政府一直回應:市面已有其他店舖售賣新鮮食物。有學者指,光顧街市的年齡層愈來愈年長,年輕一輩已習慣到超市買餸。市面上出現大量高檔超市,為何會受市民歡迎?在傳統街市及超市之間,隔着的除了年齡,還有什麼?
攝影:呂嘉麗
中產:大陸來貨沒保證 寧買入口冰鮮肉
Margie住中西區,是個健身教練兼私廚。因為健身對飲食營養要求特別高,她平日大多自己煮食。Margie買餸主要光顧超市如Fusion、Market Place、Citsuper及M&S Food。這些高檔超市,除了店舖整潔企理,食物也非常國際化,主打進口食材,價格也較昂貴。
對Margie來說,食物的來源很重要,故她認為超市售賣肉類標明來源,較有保證,「牛肉的話,我一般都在超市買。我較少吃本地牛肉、豬、雞,因為來貨通常是大陸,而內地對食物標準不高,所以我不信任。」雖然是冰鮮食材,但Margie認為:「本地人可能認為冰鮮就不新鮮,但其實食物立即處理,也保存到。」除了超市,她也會到「759阿信屋」購買冰鮮蝦。至於魚類,她平日多在超市買三文魚,因為煮法多樣方便。她也喜歡有機食材,例如有機雞蛋,除了健康,也因為蛋黃較大較香。
高級超市也有平貨?
在高檔超市買餸,是否一定較貴?Margie說,平日自己會留意不同店舖及食物的「行情」,便宜時便會入貨。例如是M&S Food,也有比街市便宜的菜——特價沙律菜。Margie說以往要吃有機或進口食品,價錢較貴,現在已較以往平民化。
行超市Margie並不純粹買餸,也可以是純粹「行吓望吓」,例如有時她會留意食物標籤,從而獲得烹飪靈感,「我喜歡看調味料上的標籤,然後自己嘗試自製,那就又便宜又健康一點。」
雖然有些進口食材較貴,但Margie覺得物超所值,「例如有調味料賣150元一瓶,但來自意大利,有時調味料只落一點,已引發很多味道。又例如一些可吃的花或貴價水果,煮食時落一點,便可點綴整道菜,或因為食材罕有,而引發不少話題。」
近年不少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在新市鎮興建食環街市以抗衡領展壟斷。另一方面,也有街市長年空置率高企,除了因為地理因素及同區競爭較多,也有檔主指食環管理模式過於守舊。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蘇偉文指,光顧傳統街市的顧客平均年齡愈來愈年長,年輕一輩都已習慣在超市買餸,「長者可能會為節省一兩元而選擇街市,但年輕一代看的不只是價錢。」他指,如傳統街市管理模式不變,時代將慢慢自然淘汰舊式街市。
傳統街市自由度大、人情味濃
雖然如此,Margie平日同樣會到家附近的嘉咸市集格價及買餸。位處中環的嘉咸市集多外籍人士光顧,蔬果店也提供較多樣及多國的食材。她帶記者走進老店「蘇蝦菜檔」,同樣有來自歐洲的食材。Margie說這裏的小茴香、紅菜頭都比超市便宜,「這裏賣25元,超市可能賣50元」。店主回應,小店靠薄利多銷及熟客支持。
對Margie來說,傳統街市仍有可取之處,例如蔬果價格較超市便宜,菜檔又可自由選擇份量及配搭、挑走壞的部分,但超市全部食材已預先包裝好,自由度較細;她也覺得魚還是傳統街市較新鮮。Margie說,小店的人情味還是傳統街市才找到,「很多街坊認識他們,我們也會來聊天。」「蘇蝦菜檔」做家族生意,Margie都認識這家族裏的人,光顧久了,檔主也會跟她閒話家常。
不過傳統街市是否一定有人情味?光顧了荃灣楊屋道街市20多年的黎小姐說:「街市的店員很惡,動作稍慢便會罵人。可能他們也太忙,街市又熱,而且街市服務很多非當區居民,反而屋邨的街市態度會較好,因為他們做街坊生意。」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蘇偉文指,傳統街市照明及冷氣設備較差、通道常被檔主貨物阻擋、地面濕滑。他指,現代化街市及超市管理模式較好,卻會增加成本。傳統街市會否被陶汰,視乎消費者選擇。當愈來愈多不同類型店舖加入售賣新鮮糧食的戰場,傳統街市該如何自處?